2010年12月3日

兒童樂園



兒童樂園

兒童樂園都已拆卸
我們依然仍在延遲成長

從樂園滑下來、盪開去
(遙遠的白雲聚成堡壘
一個窗戶、一個午夜、一個夢)
我們在鵝卵石上刻劃糖果的色彩繽紛
鋪成海濱的長堤
海岸延伸,綿長的細碎在褪色
掌紋不斷改變生命線收縮
依然,是同一雙握過卵石
也握過玩伴的掌
人已去,足印卻在前頭
投放石子的位置站立,不去

沿石階走下去
一個階級接著一個階級
沒有防衛能力的卵石
終還原成原來的模樣
再自行粉碎

黎明曾經下放
從兒童樂園滑下去、盪過去
堆平,建高
成健身的設施,成一道
綿延的卵石路

我們走過兒童樂園
依然仍在拒絕衰老
(不知道那兒童樂園早已是一種死亡)
路過卻無法承認,這裡
從前是屬於大家的兒童樂園

青草地長出荒蕪
是樂園、不是樂園
直到失去了知覺,你再次
記起我們的一段童年
無法証明
一道鐵滑梯曾是長滿白花

2010年4月27日

《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10年12月3日,C4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12/03/OT1012030005.htm

2010年12月2日

2010年12月1日

台灣菁桐



01/12/10

詩兩首:紙錢、關於你






紙錢──寫在清明之後

金的紙
銀的紙
在手中漸變的灰

打著紙傘在你背後
遮擋、
一點迷茫

一袋金銀財帛衣物鐘錶投入永恆
磚窯之內撒下買路錢從今,陪同你一起上路只有身外之物

天下著微雨
淡化了煙灰
淡化了紙錢色調
淡化不確定的情緒

一切儀式輕淡
一路沒話語

紙錢在輕巧地扭曲
一朵朵未曾盛放便凋萎的白花

鋪滿了
一大片、一大片
屬於你的後花園

2010年4月10日



關於你

跟你六年前認識
相處只六個小時
對你的印象淡卻,卻是不忘的過去
時間不再是忘記的條件
回望屬那種可能?
要是一張照片在過去攝下的目的
是為了將來的凝望
……
一張照片並沒有描述
在雜亂鬧市中你拉起我手在人群裡穿梭
繼而奔跑、
不回顧
出走浮城不惜一切地
時光向後溜走
我們走動、而我們靜止

在那刻,正式把時間性推倒
我於是
把感覺延續至
最後、最深遠的時空
……
一杯酒揮霍到盡頭
我在杯底仰望
你在瓶沿閃光

呼息依然存在時光依然向前穿梭
我們靜止、而我們走動

對回望的可能,心中釋然
忽而想到
我們從沒有一張照片的憑藉
而記憶裡已失去你的模樣──
留戀或許不應出現

屬我們的情感
因於沈澱
直至深不見底

2010年3月22日

《詩++》創刊號,第38-40頁,2010年11月29日

2010年11月18日

隨筆五

【生活】從前,是不介意被排除在外的感覺、心靈上的距離,(也可以說成理想與實際的距離)。現在卻有一點介意。總是想起,你曾經說,只要自己開心就好,就按自己心意而活。於是,就自顧地浸淫在自我滿足之中,(只要一直不覺察到不妥,生活一直下去也許是沒問題的)。可是最近在想所謂值得與不值得的問題,不是純粹站在計算得與失的立場,而是想到認清了一個事實,客觀上總無法得到的公平(還是我不值得得著的),種種和預期的差距(比如快樂,而眼前的一切都不值得把快樂依附上的,)(或是,這些快樂都不實在得,得著的,都只想一手丟棄),這樣的矛盾總令人咀喪。是事實,是我不願承認的事實。

Kodak Gold 200











來自廢紙堆的舊圖。

2010年11月15日

像突如其來的一首歌

像突如其來的一首歌

一,“我突然期待你說出口”

當時的我還只是在販賣哀愁
淡淡的把它化成橋上看到的風景
我繪畫,一幅幅
印象派寫實
於是看畫的成了看風景的人
一直徘徊
在我的景致中
我寂寞
只是,我期待
有人會說出口
一句明白


二,“若有所失的感覺”
在你離去的第三天
心境早已變得淡然無味
當旁人再沒有把你提及
我開始懷疑

而橋伴茶坐空座之上再不存在
熟悉的影子
(你是否真的存在過?)
我希望透過發問去求證
比如問問冷卻的茶、冷冷的風煙雨霧

我不希望再次喚回
錯失的結局──感覺
於是歌曲,在開始前早已結束
再沒人明白,我只是
為了完成
留白的深度,只因──
“像我對你也不敢講永久”

你再次回來的時候
我把風景畫遞到你手上
一幅煙霧籠罩不見舟蕩
你沒說一句什麼卻以五十塊
把我手中哀愁交換

2010年9月22日

〈像突如其來的一首歌〉 - 新詩 - 香港本土文學大笪地 - Powered by Discuz!

牛姆林.福建永春



11/11/10

拉巴斯新城區的主大街—七月十六日大街



08/11/10

2010年11月7日

斷句

世界觀、心境都在轉變,開始能覺察出來。但這種變化。並不很明顯。

暈眩的感覺有時出現,令我感覺自己不再清醒。

夢見自己被追捕、逃避追捕,不知就裡醒過來。

在心不在焉的時候暫時掉失活著的感覺。(也算得是有趣的體驗。)

有時候是自己也不介意的墮落,旁人又有何資格介意呢。

也許只是一個投射、或是替代。身邊的人總有存在著的理由。讓人得到些微安慰。也理解一個循環,有人出現,有人退出。麻木過了再沒感覺,就別再可惜計較什麼。(或是說,自己也在別人的生命裡進進出出。)(去與留,從來也不由自主,)從來,都是命運。

2010年10月28日

顧城〈錯過〉

錯過

隔膜的薄冰溶化了,  
湖水是那樣透徹,  
被雪和謎掩埋的生命,  
都在春光中復活。

一切都明明白白,  
但我們仍匆匆錯過,  
因為你相信命運,  
因為我懷疑生活……

2010年10月23日

兩個偶遇





是偶遇的選集,一本在北京,另一本是最近在書店的發現。
依然喜歡,是所謂,潔淨而絕望的音質。

2010年10月9日

星夜



星夜
“他生下來。他畫畫。他死去。麥田裡一片金黃,一群烏鴉驚叫著飛過天空。” ──Baudelaire

睡眼依然惺忪
眼角在殘留片片段影
昨晚一夜星光
相對待的晚空,總有星
(尤其在異常的繁華裡、
尤其在易於被摧毀的心靈裡)

在印象中流麗如他心中的星夜
漩雲夜空中悄然翻滾,星月迷離
依稀裡
你在橋上訴說生活不令你不滿足
即便是你的世界描著有如麥田的金黃
我安慰了你
一整夜
不打緊的,一切都不打緊的
語音斷續隨水流去、斷續
隱逝在星海之中,水光粼粼

簾幕下依然滯留的空洞的
旋渦,熟悉的光線和色彩
在天上、在海面
凝住,濃重、而深沉
一群烏鴉飛過天空,不再驚叫

燈又盡、星光顯得更亮
燈影下,一個背光身影
海面閃爍的
一潭靜水、淌洋

滿天盡是星光
你看,那多美
愀然、無聲
絢爛世界最終,都歸於平靜

2010年2月21日

《小說風》第十七期, 第118頁, 2010年10月15日

2010年9月22日

發聲



發聲

陳生日理萬機,超時
沒補水
勞資共渡時艱
是公司政策
點解世界咁唔公平?
說罷
將一半人工支付了家用

經濟不景氣,物價未回
陳太只買平通街
買四送一、十送三
慳得一文得一文
成為她辦貨宗旨 
生活還不過勉勉強強,
她經常這樣說
早上發了五元給兒子買包食
還著兒子要節省點

小陳上學途中拾到一個
兩個一元合體的假五元
他成功騙過扭蛋機
抽出一顆龍珠
這是生活小智慧
並非使用偽幣
他如此對強仔說

六點半鐘,看到一則新聞
男友把女友宰殺,然後自殺
點解人可以咁殘忍,殺人都做得出?
小陳問媽媽
點解官員只會闊佬自己人,專向百姓開刀?
陳太問身邊的丈夫
點解有人唔做野都可以咁享受?
點解納稅人既錢可以咁揮霍?
陳生向沒有對象發問

我們在發聲
不過為了抒發怨氣
在不平靜的 
無風可起浪的日子
點解唔可以問點解?

今天上課時老師問每位同學的志願是什麼
小陳想也不想就回答了
我想做個有錢人

2009年5月22日

《80s Renaissance》第八期,第46頁, 2010年8月

2010年9月9日

成長一種

經歷令我成長
也令我淡忘成長

一直無知的活著
因著微小的事而感到快樂

(那是幸,還是不幸
又如何能說清…)

2010年9月8日

久違了的歌曲

翻開舊folder,重新發現久違了的歌曲
多年後重聽Raidas,還是一樣很有感覺

〈人海中我是誰〉、〈別人的歌〉、
〈熱鬧過後〉、〈某年某日〉、〈再見朋友〉
是特別喜歡的幾首。

喜歡歌曲的世界觀,對人生、生活的真實描寫。
或是說,是喜歡那直達內心的共鳴。

把舊歌重新放入playlist還有…Raidas的〈傾心〉
陳百強的〈孤寂〉、〈眼淚為你流〉
關正傑〈大約別離時〉、〈恨綿綿〉
羅嘉良〈歲月的童話〉等等…

記得都是當年很喜歡的歌曲

2010年9月3日

流水帳

--似曾相識的場景和經歷再次發生,在過去有過相類似的經歷,可是我再記不起當時的對象。永恆復返是真的,只是記憶的不完全,破壞了對“歷史”的驗證。要是一切都將要重來,但願,這是將來能夠記得起的今天。

──很窮。出了糧還是應該繼續買玩具買綠茶買收藏的書。我想要是心中的一份財富能夠提取的話,那我應該是相當“富有”了。

──因為白熊的緣故…

──制定了一個限期。和限期內要完成的任務。大概不會試圖實踐,而是守候奇蹟…

──累了。有要完成的瑣事,但體力不支。很想一直在睡的狀態。

──回頭是岸?已經離岸太遠,而不能回頭。只有漂泊,才是惟一命運?

──“聰明的人都會早死”(會是一句assertion sentence嗎…主觀下認為是的。)

──三篇自述在不知不覺間勉強完成,一篇寫在黑雨的車箱中,那時心情很灰;一篇出於隨意;一篇則在睡夢中完成。第四篇,未有形成狀態。

2010年9月2日

輕描淡寫:〈落花流水〉

落花流水

流水 像清得沒帶半顆沙
前身 被擱在上游風化
但那天經過那條堤壩
斜陽又返照閃一下 遇上一朵 落花

相遇 就此擁著最愛歸家
生活 別過份地童話化
故事 假使短過這 五月落霞
沒有需要 驚詫*

流水很清楚 惜花這個責任 
真的身份不過送運 
這趟旅行若算開心 
亦是無負這一生 
水點 蒸發變做白雲 
花瓣 飄落下游生根 
淡淡交會過 各不留下印 
(命運敲定了 要這麼發生)*

流水 在山谷下再次分岔
情感 漸化做淡然優雅
自覺心境已有如明鏡
為何為天降的稀客 泛過一點 浪花

天下 並非只是有這朵花
不用 為故事下文牽掛
要是 彼此都有些 既定路程
學會灑脫 好嗎

REPEAT*

講分開 可否不再 用憾事的口脗
習慣無常 才會慶幸
講真 天涯途上 誰是客
散席時 怎麼分

REPEAT*

但是經歷過 最溫柔共震


〈落花流水〉寫了兩個人的一段情感,故事真誠卻無奈,但卻教人一個道理:凡事只要盡力了,怎樣的結果都應該坦然去接受。

因緣

首先,在佛教的世界裡面,「因緣」是重要的一環,歌詞中流水和落花的相遇,其實只是一個偶然,正如歌詞中說:

  「流水 像清得沒帶半顆沙  
  前身 被擱在上游風化  
  但那天經過那條堤壩  
  斜陽又返照閃一下 遇上一朵 落花

「相遇 就此擁著最愛歸家」,他們坦然接受這種緣起,並投入於這個緣之中,共同走一個路程。

然而,有緣起,即意味著有緣滅,當愛情不如自己所想的美好的時候,就是愛情消逝的時刻。了解到緣起緣滅,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為此感到不安,驚訝:

  「故事 假使短過這 五月落霞  
  沒有需要 驚詫」

無執

另外,禪佛著世人「無執」,因為一切不會永恆,所以不必要有執著之心,憑持平常之心,看待不同的變幻。即是,在愛情之中,便要學習放下,不計較當中所得和所失,也不留下什麼遺憾:

  「這趟旅行若算開心   
  亦是無負這一生」

自己不過是對方生命中的過客,開心過後,便無遺憾了。他們都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路要走,大家都不過是擦身而過的路人,如果命運是注定要分手,也是無可避免。

無常

最後,我們從中發現: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沒有任何持久、穩定和本自具足的存在,這就是佛所說的「空」。當我們認真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時,就會發現,從前我們認為是如此堅固、穩定和持久的東西,只不過是夢幻泡影而已:

  「水點 蒸發變做白雲   
  花瓣 飄落下游生根   
  淡淡交會過 各不留下印」

一切皆無常,是因為萬事萬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外部條件(佛教所說的外因),緣聚而生,緣散而滅,一切都是因緣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賴,一切都在變遷,沒有常住的事物。所以,變易、無常是天地間永恆的真理。

當「自覺心境已有如明鏡」,了解無常和「空」,也許是一件痛苦的事。但在不斷的反省之後,我們的心就會逐漸改變,放下就會變得越來越自然,越來越容易,接著,我們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這就是佛說的「悟道」,當我們發現自己能夠放下過去時,我們的視野將越來越寬,喜悅將油然而生,因為我們有了新的力量和信心,再也不受習氣左右了,我們因能夠改變而越來越自在了。所以歌詞說:

  「習慣無常 才會慶幸
  講真 天崖途上 誰是客 
  散席時 怎麼分」

在愛情上,要明白分手其實是常事,天下無不散之宴席,誰都不會跟誰一生一世,只要留下曾共同扣動心弘的回憶便足夠。

活在當下

那就是我們人人天生具備的佛性。如我們所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第一句話就:一切眾生都具有佛的智慧和功德,但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無執」是成佛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佛性是每一個生命體與生俱來的權力,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但事實上,這也得靠我們的覺悟,所謂覺與迷,都在一念之間。對於愛情亦然,對於愛情,我們常起「妄想執著」的心,妄想從分別而生,而執著由貪愛而起。

事實上,在愛情上,誰是誰的過客,根本不可以說清,不可以分別。在禪佛的角度,一切也有因果的關係,有前世因,所以有今生緣,或好或壞,因此:「命運敲定了 要這麼發生」。各有前因,因此不用對愛情有執著,只要活好當下就可以,「但是經歷過 最溫柔共震」正是一種當下的感覺。

2010年8月29日

在那遙遠的地方(組詩)









在那遙遠的地方(組詩)

一,傳說

由右而左延伸的曲線
路線
停止在最開端
開展在最末端

傳說
我們是天空降下的水
似有靈性的不偏不倚
灑落路上
──成為天水路

和紙張初次接觸的筆
交出墨水
劃過一段距離
推到終結而不息止
路要一直走下去

我們帶笑
先知先覺的在終點上回顧
說明旅程
有先驗的意義


二,他們,和他們的信仰

星空之外一個月光
球體把所有信仰凝聚
包容:理性的和諧
真理:宗教是絕對的力量

我看見的星月
是平凡,是不可高攀的宇宙
信仰是宇宙的來源地
罩著眾人的生命

真正的神
你在那裡
在宇宙之內?在宇宙之外?
星月被分隔了
既是入世
且是出世乎?

為什麼信仰得無條件被保留下來
為什麼一代代人堅守他們的信仰

張目閉目之間
一個仰望
向神秘的方向朝向
方向不是必然
只有信仰
是以足以無條件跪拜

虔誠的生命
在天地間靜靜存息

他們說
他們為的只是來生
然後一個俯伏
把他們的信仰徹底說明


三,客運

收歛
一道眉彎
五號下鋪
六時日照被複製至八時九時
窗簾沿日照滑下
看沒有流線的風景

擱在窗前的啤酒碰飲
小孩在解連環鎖
叫賣的車子曾經經過吧
臥鋪上沒有應對
身邊的枕頭正收緊了一個折痕


四,飛行的車卡

夜光
進退失據
當熟悉的日照出現
當早餐車在叫賣時
臥舖依然靜止
列車依然行駛

夜光
在不知不覺間
以別個方式顯現
再次黑洞把車廂撲攫
然後車速又一次驅離

光影之間
折射出一種幻想──
倒是需要凝視未來
而非於無知埋藏
我不知道未來是什麼
只知道每個出口都有新的風景


五,我看到美麗的大漠風光

彩虹飛落人間
剩下一道赭黃
失色的緞帶
鋪展成廣袤戈壁

流沙一層一層向外推
形成無盡
形成神秘

駝隊在灘地上前行
在無聲處
靠著鍍光的山軌
追逐前人的步伐

在無聲處
沒有時間
只有駝鈴印下的綿延


六,沿路聽見的歌聲

在那遙遠的地方
藏著不為人知的世界
和從沒有我踏過的領域

在歌曲中尋得的感覺:
浪遊人的追逐
和寧靜的渴望
──不能言傳,只能意會

就成為一棵詩意的油菜花
渾然天成的融入遺失的國度


七,時空的奔馬

這是同一個世界的陌生的世界
這是重要而不曾注視的角落
這是落後是文明的領域
沙粒蓋過領土的盡頭
這裡是通向神秘的路途

野馬飛奔
踏上不歸途
遺忘了時間的深度
只向無止境前進
沒有生命的有生命

一路追趕出走的飛燕
沾染一身傷痕
最終發現
這是一個不能被發現的世界

在關外的月光下
輕輕駐足
擊一個石子
呼喚古時失散的雄燕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牆內掛著一幅字句
落後與文明之間
圍牆逐片倒下
歷史不倒

即是流山廢堵,亂世毀壞
我們都在內心珍藏
花開花落,鳥飛起又落下的
寧靜的靈魂

此刻,我們踏月歸去

2009年6月26-27日

《圓桌詩刊》第二十九期,第15-18頁,2010年6月

2010年8月20日

黑面



《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10年8月20日,C2

隨筆四

電影潛行凶間(Inception)有別於夢境屬Fantasy的成份,全劇夢境屬有建構、有層次、場景、空間的安排,Dom Cobb(里安納度狄卡比奧飾演)潛入目標人物最深層次的潛意識中盜取機密資料,甚至於植入意念。而在潛意識的層面原為無止境的想像空間,編劇及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為表現情節,故將不可計量的潛意識層面量化,把它劃分成不同的層次;(在空間以外,)以時間性作層次區分──每下一層份子愈少。當然這是為方便劇情的推進,(或者說是限制劇情的手段,)主角在有效時間之內完成盜竊、防衛的情節。要是依據真實夢的狀態去表述,一般的夢僅屬無意識裡的想像,而夢中出現的景象、投射人物俱以無章序的形式出現,並且顯得模糊不清,(當中或可牽涉做夢者的真實心理,但對此需要是另外分析。)而電影已撇除真實夢的元素,變成為“人為干預”──另由旁人直接主導做夢者的夢及其醒來的方式(這種做法似乎是是要把一種現實,以夢境作為一個包裝,而夢中的舉動實際和現實一致。)

電影其中一處特別的地方是以死亡作為醒來的手段,那末當人物再分不清兩者(兩種世界)的時候,他又會否再以死亡作為逃離的手段?在最後的最後,陀螺(圖騰)有否停下來已不成疑問,人或許,早在現實與夢境間糾纏不清。又或許,只是純粹作為潛意識的私自活動,與現實與夢境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