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9日

隨筆三

【閱讀】一向沒有閱讀的習慣,因為沒有專注力的緣故(尤其對文字)。對於閱讀的經驗,大概只在停留在過去。倒帶回顧,發覺每個階段都有著偏好一個特定作家/作品類型──

中五時候讀郁達夫。《釣台的春晝》該是第一本較有印象的作品,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能有的盛載力,就短短一句句子,包容的畫面、情懷,皆很深厚。(但不知為何,當時就在他的遊記散文中,感受到是一點鬱結。)

至於中六,我讀衛斯理。那年暑假,在短短兩個月間,看了超過三十本作品。記得當年對當中展示的宇宙觀、時空觀念,極之著迷。那年夏天,對時間空間有新的想像,思想空間也一下子開拓了。印象中最喜歡是《原子空間》、《玩具》和《頭髮》。

中七時初讀紅樓夢。最深刻是跛足道人一首道破世情的〈好了歌〉,還有大虛幻境的、關於虛實的二元世界的描寫。(所謂的“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歷世,然後轉化成空。正是“本來無一物”…)寫的是一生,說破了是世情。

大學一年讀Jean-Paul Sartre。那年初接觸存在主義,始發現和自己的人生觀不謀而合,(無論是論及與他者的關係、與世界的非理性碰頭、還是對自在的理解方面)。從那時起,開始接觸哲學類別的作品,雖然認識不算深,但總算經歷過不少的思考,對於自身、與世界,多了理解。這些想法,沒法透過文字說清。只可以說是內在的理解。

在大學二年,在外地巧合“遇到”顧城的選集。對於他,我有必要說出,是他讓我感受一種發自內心的孤獨,從他的作品,能刻切感受孤獨的強大力量。(如說基於對世界的深切了解,“悲”與“苦”是作家必然情懷,而這種“悲”、“苦”導向自毀之途。那我倒自私地希望只作為一個平凡人。)

大學三年讀雜劇。因為論文的緣故,(當年要交論文題目,想也不想就知道自己想要做的題目──有關虛無(飄渺)的範疇──人生、戲劇、夢境、心理、幻覺、存有、空無、禪…)因而讀了很多相關的書目。

…對了。這就是關於我閱讀的歷程。大概,是僅限於此的有限。

雖然對於讀過的文章作品很快淡忘,但不能排除,在閱讀的過程不知不覺,塑造了自我的本質,對人生觀、對世界的理解構成(或不明顯的)影響。最後想說出,閱讀於我,是偶然觸及的緣份,沒有刻意找尋一本書,只是巧合地翻看,然後深刻。都是緣份。

【多說一句】就想在思考中途,按下暫停鍵。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