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

余光中〈芝加哥〉

芝加哥

新大陸的大蜘蛛雄踞在
密網的中央,吞食著天文數字的小昆蟲,
且消化之以它的毒液。
而我撲進去,我落入網裡
一只來自亞熱帶的
難以消化的
金甲蟲。

文明的群獸,摩天大樓壓我們
以立體的冷淡,以陰險的幾何圖形
壓我,以數字後面的許多零
壓我,壓我,但壓不斷
飄逸於異鄉人的灰目中的
西望的地平線。

迷路於鋼的大峽谷中,日落得更早
(他要赴南中國海黎明的野宴)
鐘樓的指揮杖挑起了黃昏的序曲,
幽渺地,自藍得傷心的密根歇底沏。

爵士樂拂來時,街燈簇簇地開了。
色斯風打著滾,瘋狂的世紀構發了
罪惡在成熟,夜總會裡有蛇和夏娃,
而黑人貓叫著,將上帝溺死在杯裡。

而歷史的禁地,嚴肅的藝術館前,
巨壁上的波斯人在守夜
盲目的石獅子在守夜,
檻樓的時代逡巡著,不敢踏上它,
高高的石級。
而十九世紀在醒著,文藝復興在醒著,
德拉克魯瓦在醒著,羅丹在醒著,
許多靈魂在失眠著,耳語著,聽著,
聽著
門外,二十世紀崩潰的喧囂。

1958

2009年12月21日

還鄉記(組詩)









還鄉記(組詩)

一,一回

故鄉的印象
了無印象
只因一別
足已三十多個周年

霞彩沾染屬於故鄉的色調
似藍非藍的雲彩
暗自在半空徘徊

飛機之下,萬家燈火
哪兒是故鄉的吊橋
哪兒是竹林
哪兒是兒時住的農舍房子?

下機的一刻
方才知曉
故鄉已是一座城市
而天空正掛著一輪月兒
滿不完滿的


二,一別

走一遍屬於她的回憶的道路
沿窄狹暗道走過去──
一段山頭奔走的童年
吃野果花蜜的甘甜

月下,靜夜思
她終究把回憶說成「倒帶人生」
我真的知足了
夠了


三,祭祖

鐮刀割出前行的路
野草早已長及人的高度
遮掩一段段風化的文字──
年代久遠的他們

來自名山勝地
他是西河人氏,她是遼陽人氏
想到生前還沒好好遊歷一番
甚或享過什麼福

離開的時候
只遺下子女
一張舊照片──
沒有笑臉的黑白照片
從此竹林深處,再沒有人家

那天為他們敬獻
一束由山腳帶至山腰的鮮花


四,無花果

尋訪故居的感覺是熟悉的陌生
也是陌生的熟悉
她說那像是吃新鮮的無花果──
三十年來未嘗的味道

因著陳跡已久而忘掉
因著重臨而憶記
短短的還鄉日子
把過去都一一吃盡


五,她把方言都忘掉?

三十年沒說的語言
你已忘掉了嗎?
你說不會
原來她早已重拾昔時語調,朗朗上口
忘掉的
卻是舊時物

原來這是麥芽糖,
這是炸米餅
那像糖葫蘆的
真是糖葫蘆嗎?

只管走著,看著
四周流動的方言,和
過場的檔口

跟你走到大街上
看到的,盡是新鮮的舊物


六,寧靜日子

生活異常寧靜
沒有電腦的日子
沒有手機的日子
熟悉的人群不存有

在時間之內,我只有一床一席
更多是一紙一筆
輕盈的呼吸,還有
沒有重力的步履

在時間之外,這生活不屬我的
我在?──我問──不答──

寫下異常平淡的詩句
筆跡原來輕淡無痕
原來「詩是生活」──
詩是現實


七,本地市場

像一本地人
輕易鑽進批發市場
不走歪路
隨行隨買

十塊的特色帽子
八塊格子圍巾
四塊水彩顏料
說了句從不易出口的
「多便宜呢!」
不是反話


八,遍遊山水

飛翠流霞
由九曲游至一曲
不動聲色
竹筏溪上滑行──
山挾水轉,水繞山行

千崖萬壑之上
一隻黑麂獨行
朝著一綫天光,危行


九,記憶的淨土

回憶裡的鄉土
走過真實的一遍
這有終止的旅程
她說「這是頭一回踏足鄉土」
也說「這也是最終一回」
此後,終不回

就讓這段經歷,在日後
淡化在回憶之上
大約別離時,
我不回顧

在記憶裡,我慢慢回顧

2009年10月24-26日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八期,第46-49頁,2009年12月15日

2009年12月4日

侵蝕



侵蝕

玻璃杯子
陽台上
把弄更迭的光明與暗影
企求折射出宇宙的深度──
總是,不能被確定

屬於屋外的
牆角的
攀緣植物,
在追逐
銀河的七色光芒,終於
爬行至窗台的高度
窗戶不開,那是無法觸及的神聖

雨水落在門外階梯,此際
落葉亂舞
花貓與老鼠躲在屋簷下
雨水不止,靜止的生物
不經覺,躍入了
時間的深淵
──漸地失卻與時並進的可能

當時我正守候在
一個位置──
也許是陽台,也許是牆沿
或許屋簷之下,或者是
無人知曉的空間
在企求理解,不能理解的世界

2009年11月11日

《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09年12月4日,C1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12/04/OT0912040026.htm

2009年11月22日

詩兩首:赤壁、中秋之夜



赤壁


千百度
一直的綠路
突然變卦

手杖斷開
紅土
從此決志
永不合攏

風劃過嫌隙
壁上不經意
刻下
到此一遊的原始文字

2009年9月18日


中秋之夜

秋夜,無風起浪
黑色海水
此起彼落

沙粒之上
燭光點起
被反撲

月下
夜光被擲落海中
暗湧暗中往來

水中微明
漂流
隱退

2009年10月5日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七期,2009年11月15日

也無風雨



也無風雨

風搖
動不動的樓房
失足雨水



街角
無邊
落木蕭蕭下

塑料袋子
亂葉
暗中
一場黑暗中的漫舞

瓶口透著輕湮──
揮霍夜空的
一縷薄霧

倚望
窗外
平靜的音響
一夜無晴

2008年9月23日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七期,2009年11月15日

2009年11月6日

如是人生



如是人生

如是者。
我又不斷往返
遺憾與放任,努力釋出自在
對過去既往不咎,然後跟自己說
一切平常心吧

算日子。一天與一年
實無分別,更何況
一年與一生?
算了吧
合指,不論年月

我曾是。執著風的流動與往年不同
你的態度與往常不同
我應該知道的
那是季侯風應有的姿態──
變幻莫測

漂流者一生在城市漫遊
城市在變,
不變是他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一天的無限放大
起承轉合──生老病死

在他說後悔的時候
後悔得不可挽回之際
我遺憾。
遺憾原來只為他人的生命
而不為自己的

2009年10月17日

《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09年11月6日,C1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11/06/OT0911060005.htm

2009年10月30日

尋回



尋回

小情人說過
要一起挽手
同遊於天和地
曾經愛唱這首歌
也愛在不穩定中共同幻想著穩定的和諧

青春漫下來
成了謳歌
不安的驚夢卻在心頭一掠

拿捏在手中會碎的歌聲
是關於迷戀的兒歌
兒歌再不屬於我們

於是我們,各自把情感安放
這是另類的藏寶遊戲
要是你尋得著
就代表大家有緣份

於是你把情感安放在心中
還故弄玄虛
說那是最遙遠的附近

而我
把情感流放宇宙
放生
好讓騰出新的空間安放
在一段距離之外完全的緣份

原來關於我們的情感
是不斷的流放,
尋回,尋回的尋回
直至
我擊落最後一個白日
在夜裡,我們靜靜存息

2009年7月5日

《80s Renaissance》第三期,第35頁, 2009年9月

2009年10月19日

不回



不回

一,

當沉醉的感覺失去
我知道,我醒來
急速滑行的字跡比劃著一點失落
寫下滿紙「失去」二字


二,

我失去了昨日
歡愉的疲憊
我在追逐了舊日的痕跡
妄想,在夢裡沒有醒來
熟悉的身影再一次逐漸靠近

夜光杯盛的酒
再次流過一地


三,

我在說一段獨白
我在聽一段獨白

光迅速下滑
我正慢慢醒來

2008年7月19日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六期,第35頁, 2009年10月15日

贈別--為畢業而作





贈別
──為畢業而作

和諧客機
劃破
一路平靜

據說是外星人劃下的麥田圈
在客機掠過的一刻
在草坪上形成

羽毛狀的圖騰
祝福的象徵──
或許只是我強加的幻想

一次期而遇
半飛行的我們同時降下
天空之中我們不曾相遇
相遇或許只為別離

那個時刻,不作他想
我們披上光鮮的袍服
整理壓皺的衣領
改變焦距,然後
掀動嘴角
把自己和對方的微笑都放進
各自的黑盒

匆匆忙忙間
似笑非笑的臉龐
在燈影消逝的時刻
予以保留

在燈和影之間
被回收,還是被保留
我分不清了
而時間亦在那刻失足倒下

不想著什麼
只見一雙目光炯炯的
凝視未來
「你將往哪裡去?」
我問道
你也不知曉
只是從此不走回頭路

那一個下午,為了追尋
不清的憧憬
逐漸遠離
離別之際,祝福大家

2009年6月13日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六期,第33-34頁,2009年10月15日

關夢南:寂寞忍受中成長的詩人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五期,第1-2頁,2009年9月15日

2009年10月13日

莊子的辯證思維──以《齊物論》為主要例子

莊子的辯證思維
──以《齊物論》為主要例子

  在莊子看來,世界上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道的變化所成,「類有不類,相與為類」即是齊物,而人能「齊物」,就可以擺脫生死,禍福,哀樂,是非等帶來的煩惱,從而把貧富,貴賤,得失等一切都置之度外,就能夠逍遙自得,遊於無窮。這是莊子視「齊物」而到達道的最終境界,而達到齊物之前,必有不齊。莊子面對這現實,即行省察,他在現實的層面上進行反省,透過批判不同的現象或對象,反思世界、社會及人生之種種問題。其思維,可說是對傳統思想的一種超越,莊子的關懷點是如何在缺乏反省的社會中,借反思與批判來提升世人自我的覺醒。

  在意義上,莊子思維是積極的,創新的、反常態的。對其思維作一簡略描述,莊子思維的所著重的乃突出事物的相對性,在對事物的認識中,亦彼亦此,相互類比,這亦是莊子思辨的特色。

  在討論莊子特殊的批判思維之前,我們先要瞭解其思維的產生,實有其特有的時代與學術背景。在《天下篇》中所見,於莊子的年代,思想領域出現「天下大亂」的情況,儒道墨法齊起,以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惟各家互不相容,只重己說,莊子洞察此現象後,遂建立一套獨特的思考方式──以「道」為中心,思考生活上的不同事物及其價值,並加以反省,再通過寓言、比較等手法,進行思辨。在此報告中,本人將以《齊物論》為主要分析對象,細察莊子思維的特色。


  一,相對性思想

  相對主義是莊子的批判思維中重要的一環,這在《齊物論》篇中表露無遺,而其他篇章則繼承《齊物論》的精神,將之進一步推衍。

  首先援引西方的辯證法批判和莊子的思辯作一比對,西方辯證法認為,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互相依賴、互相貫通、互相包含、互相滲透。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另外亦有否定之否定,就是「回到出發點的運動」,簡單而言,辯證運動也就是肯定通過對自身的否定,再通過對否定的否定回到肯定自身,達到肯定和否定這兩個「對立面的統一」的運動。至於莊子,則著力於事物相對的特性,然後再行否定和超越。

  可以言,莊子的思辯和西方辯證法有著微妙的契合,它們不是等同,而是方法接近,在本人看來,莊子實有以一辯證的進路,去解說其學說內容。


  二,物界的相對觀

  莊子借助相對主義以辯證其思想。正如《秋水》篇中,莊子借河伯與海神說明一切都是相對的,如「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黃河之神河伯為黃河之寬廣而沾沾自喜,豈料當他順流東下,至北海,才赫然發現北海竟「不見水端」,浩翰無邊。由此可見,黃河的狹隘是相對北海的浩翰蒼茫而言。
由於萬物無常,一切只是相對的。就貴與賤而言,「物無貴賤」,因為「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其中莊子說:「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同樣是洋溢和熙禮儀的禪讓,同樣充滿激烈廝殺的戰爭,竟有著如何不同的結局和評價。由此可見,貴賤因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而變。相同事物的意義和價值不總是相同的,而是因「時」而變的,是相對的。而大小亦是,莊子言「計四海之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洋乎?」即言四海在天地間,不就像一粒稊米存在糧倉之中嗎?相對天下而言,四海根本不足以言「大」。

  莊子認為大小、壽夭、彼此……的差別「只是相對的,是排斥絕對的」,這是莊子肯定的立場。他否認相對而言的大小、壽夭、彼此之中有絕對、有本質的差別,便道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以死生為一條,可不可為一貫。」可見莊子是以肯定的角度看客觀事物物的相對性。而相對只是出於事物在其外在性分的差異。
莊子由是得出結論,即大小只是相對而言,並非絕對,故天地並不足以「窮至大」,毫末亦不足以「定至細」。因為「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相對存在是莊子對宇宙現象之基本認識。莊子欲達人間之自由逍遙,故一面生存於相對的世界裡,一面擺脫相對世界之限制,打破有無、大小、是非、善惡、榮辱的概念,那才是真正的超越了相對的世界,從而進一步齊萬物而臻逍遙,將相對存在的萬物泯滅其區別相,即「泯是非,破我執」,也就是齊萬物等,超越現象社會而臻至「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的境界。因此物界的相對性存在是莊子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和肯定,也是其思辯之源。


  三,主體的相對性

  另外,莊子強調事物的相對性,而否認客體的絕對差異,他認為由於人們運用不同的,相對性的觀念才得出相異的評價結果。其實以道觀之,萬物齊一。他說:「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齊物論〉所謂差別,也不過是相對不同的參照對象之部分與整體而言。而各人對同一事情,皆有不同之取捨標準,也就是「成心」,心存成見,導致片面,獨斷的價值判斷。

  而面對情境的相對,其導致的評價結果也會是相對,正如「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齊物論〉「涕泣沾襟」和「後悔其泣」之間存在極大的矛盾,可見主體本身亦有其相對性。

  而言生和死,莊子說:「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齊物論〉誰都怕死,但誰知道死了後會不會後悔為什麼要生,莊子道出了生和死的相對,人們都從死亡畫出生存,由於人只對生有認識,而對死一方的認識有所局限,因此對生有所趨向。

  可見大小,是非,貴賤等現象的判斷都是隨著不同的時間環境,以及主觀的認識而產生不同的價值判斷。莊子因而帶出,世俗中所謂的價值都是偶然而又無意義的。


  四,相對的融合

  辯證法認為,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互相依賴、互相貫通、互相包含、互相滲透,而莊子實質亦施展了這個原理,他言:「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齊物論〉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觀點上,這些觀點都是相對的。同一事物可以有許多觀點,各人堅持一是,即証明有一非是的觀點。

  但說到底,是或彼,生或死,皆因有相對的出現而存在。沒有是,則沒有對是之非,「非是」,因此對立面之間是「互相依賴」的。

  莊子又言「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齊物論〉以自然分際來調和一切是非,便是相對的「互相包含」。

  在《秋水》中,莊子引出河伯海神的問答,再將他們所論的大與小,貴與賤,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差異一概推倒,加以「否定」而歸出萬物一齊的論點。莊子認為天地萬物在存在的根據和意義上同一,個性和各自的原則不同而具有同樣的理由和依據,具有同樣的權力和資格,而沒有大小之別,高下之差,也就是齊物。


  五,相對中的絕對

  莊子以相對主義道出若從世俗之常識/心來觀察宇宙萬物,則大小等差便橫梗於心,故要去除「物觀」,以「道」觀照自省,方能齊一萬物,暢通人我,則逍遙自由。

  正如馮友蘭言,「是」(此)和「彼」,在其是非的對立中,像一個循環無盡的圓。但是從道的觀點看事物的人,好像是站在圓心上。可以理解在圓周上運動著的一切,但是他自己則不參加這些運動。這不是由於無所作為,聽天由命,而是因為已經超越有限,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在本人看來,莊子把自己置於局外,他對是是非非的爭論,冷眼旁觀,因為誰是誰非不可得知,也可以就,是非根本沒有分別,他覺得沒有相干,也就沒有分別的必要。

  莊子認為世界萬物本身是相對的,因此在世界萬物之間的差別是毫無意義的,而作為世界萬物的本體的道則是絕對的,因此莊子的相對中亦包含絕對性。是以事物的相對中的,有絕對的性質,於本人看,這裡像是辯證法中的「否定」,促使「肯定的相對」轉化。

  在相對主義的理論觀念基礎上,莊子的主要藉以辯證「萬身一齊」〈秋水〉,萬物在根源上是同一的。所以相對主義的理論立場要求對待事物的基本態度是齊一萬物的,泯除和相容事物之間觀念上的界限和實際的對立,在莊子中稱為「無方」。

  「道」是莊子心中的理想境界,並為世界的本源,自古以來便存在著。天地萬物及人事間之背後都由運行不息的「道」在支配著。莊子認為「道」是無限的、絕對的、超越時空的。它生出天地、帝王、神鬼以及一切事物,而又自本自根,不可捉摸。莊子在《大宗師》中謂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且「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

  故「道」是永恆的、絕對的、無變化的;而萬物則是暫時的、相對的、有變化的。因此他說:「道無終始,物有生死。」莊子認為由於萬事萬物都生於「道」,因此人最理想的境界便是順從「道」及自然。若人能歸於「道」,便能逍遙自得。這一切均從他心中最理想的層次───「道」而言的。


  六,道的觀照點

  莊子思維其中一立點便是站於一理想化、絕對的,至高的「道」而言,《齊物論》把這叫做「照之於天」,就是從超越有限的觀點,以道的觀點看事物。在「道」這個最理想的層次下,莊子亦看到了宇宙萬物不停的運動變化。莊子明確地肯定了萬物的自然變化,如「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他又認為「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即萬物的生長,如快馬奔馳一般,沒有一個動作不在變化,沒有一個時間不在移動。

  隨著觀察的立場不同而有所差別,隨著視覺的變化而變化,如「天地即為稊米,毫末如同丘山」〈齊物論〉又言:「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在「通天下一氣」(〈知北遊〉)的自然觀中,萬物如一。就此,莊子表現了一個十分明確的辯證觀,由於萬物都有其自然的稟賦與天性,是變化不定、有限的,只有「道」才是無限的。

  以「道」為背景,站於現實的世界之中,觀察客觀的物質世界。《齊物論》說:「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萬物雖不相同,但是都「有所然」,「有所可」,這一點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由道而生,這也是一樣的。所以從道的觀點看,萬物雖不相同,可是都統一為一個整體,即「通為一」。

  《齊物論》裏還說:「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無竟」是得道的人所住之境。這樣的人不僅有對於「一」的知識,而且已經實際體驗到「一」。這種體驗就是住於「無竟」的經驗。他已經忘了事物的一切區別,甚至忘了他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區別。他的經驗中只有渾沌的「一」,他就生活在其中。莊子要指出的是,我們本身就在道之中,只要明白這點,所有物我是非其實無別。說到這裡,莊子將先前的否定再加否定,由於道的存在,物的相對性已經被大道所否定,莊子之思維再度轉化。


  七, 觀念的破除

  莊子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而知者,殆而已矣。」〈養生主〉他認為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實在是沒有必要。且由於客體的多變與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往往會造成主體認知的有限性。另外,人要得到知識,多以語言作為工具和手段。可是,語言不能完全描述人們所有的認知。當河伯抱著「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的疑問時,北海曰:「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在莊子眼中,如果人們在認知活動中試圖憑語言狀述、議論事物,則只能獲得事物長面的粗淺認知,而不能深入透析事物內在的本質。

  可是,旁人或會問,莊子本身認為「道」是無限的,萬物都應該順應「道」而行,不應再加上什麼外物,但語言卻對於「順應道」是有所防礙的,而他本人亦對語言採取一個反對的態度。可是,他卻用語言來帶出自己的思想,豈不是自相矛盾?我們要明白的是,莊子有這樣的申說是由於他從現實的世界的角度來看,語言的運用是現實世界中少不了的。但莊子本身並沒為語言文字所累,他只視其為一表達「道」的工具而已。因此他的所為,並沒有離開「道」。 

  若一個深深明白道的人,他自己本身可以用心感受到道,故能做到「無言」。可是一般的人,根本未明白道,因此莊子便要運用現世的方法,借用語言為工具來帶出一理想化、一個更高層次的認知標準。

  這個是思想家共同面對的語言困境,莊子說出相對,絕對,最後只想通往道,但道既是至高,可用三言兩語說穿,則不能言是最高的道。觀念破除之道,是莊子哲學理論思考的特殊方式,莊子索性不言之,「大道不稱」《齊物》,「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遊》,莊子也只能用否定或隱喻的方式,來暗示或者說「跡近」最高的存在,最高的真理,亦即道。


  總結莊子的思想體系,是探究道和萬物之間的關係,而莊子瞭解到,解說道,即把自身陷入語言困境的陷阱中,因此他所用的是一特殊的思辨方法。莊子先指稱世間萬物客觀上,主觀上皆有必然相對的特性,這是走在一肯定的進路;而另一方面,事物的相對中的,有絕對的性質,這裡像是辯證法中的「否定」,促使肯定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方面。莊子再言以道觀之,世事萬物無相對,然而道在莊子心中其實不能言,在某程度上,莊子對道只是否定,「大道不稱」,不能言說,是以只好不說破。在這裡可見,莊子的思維是層層走向更高的觀點,這是其思維的超越性──超越有限的人、物,超越日常經驗世界,也超越特定因而是相對的知識。最終,莊子齊物,齊一切是非,相對觀念,甚至可破除不同觀念,混跡於茫茫大道之中。


參考資料:
1,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篇(第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陳鼓應:《莊子今注今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

2009年10月2日

流落



流落

流落一個異地
沒有相似的臉孔
只有相似的目光

2009年4月18日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五期,第17頁,2009年9月15日

目空



目空

旅程上
耳筒裡熟悉的音符
游走在寂寞的邊緣
孤身和隻影,室溫中
尋找微妙的平衡

窗外流過花木
一條長長的暗道
越過去,
即便夢入第幾層的紅樓
迷霧裡
不急於看花
卻輕捎來一箋一管
沾一沾霧氣
筆墨流淌青春的淚
滿面
迷信宿命
得待千世輪迴才修成正果
刻印沒有斷句的舊經典
箋紙從此擱在
空坐之上

於空洞裡尋問
我的回憶與命途
指我迷津
告訴我命中注定可以改寫
滿紙不再是荒唐

暗道門忽地打開了
逃出來,再進不了

重門掩
迷霧散盡
箋上文字續續
隨緣而化
印象中只遺下
“迎著淒風冷雨看風景”
花木還是花木
曾經夢入紅樓幾多層
不知曉

此刻天也空,地也空
只借一句好了便好了
空坐之上
遺下空無一物

2009年8月17日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五期,第16頁,2009年9月15日

2009年9月20日

也無風雨

也無風雨

風搖
動不動的樓房
失足雨水



街角
無邊
落木蕭蕭下

塑料袋子
亂葉
暗中
一場黑暗中的漫舞

瓶口透著輕湮──
揮霍夜空的
一縷薄霧

倚望
窗外
平靜的音響
一夜無晴

2008年9月23日

2009年9月18日





日落盡,記憶的速度
我以光速追回,一切無可挽回的
輕夢,從心頭一掠
走在黃昏之後
我無知無覺的捨棄
一段你最為珍視的情感

水逐逝水,你回
你最終不回

一個渡口,守候從前的光陰
唸出白日的悼文
不斷喚回
不斷流失
不承應
自己不是誰的主宰

心願是成為一頭不斷拍岸的浪
一直挽回落日的光流
直到
埋沒理性

2009年8月7日

《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09年9月18日,A35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09/18/OT0909180005.htm

2009年9月10日

纖細隱魚



纖細隱魚,又稱鰻形細潛魚、駝背潛魚 、纖細隱魚,為輻鰭魚綱 鼬魚目 隱魚科 鼬魚亞目的其中一種。本魚棲息在珊瑚礁或岩礁區,為極隱密性的魚類,常與海參或饅頭海星共生,躲藏在牠們的體腔中;性膽小,遇危險則立即躲入宿主體內,極少離開宿主太遠。肉食性,以小型橈足類為主。

黑環海龍



學名Doryrhamphus dactyliophorus,海龍科,體長15厘米,呈長管狀,淺黃色,有30個帶褐紅的黑色環紋相間。胸鰭在水中急速爬動而引體游泳,與海馬不同,這類魚有尾鰭,尾部不會彎卷,亦不會纏結外物。生活於深度為1~50米的海域,底棲魚類,以管狀吻部吸食小型浮游生物維生。繁殖時雌雄相互纏繞,雌魚把卵產到雄魚的孵囊內,由雄性負責孵育。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一帶。

日本鯷



日本鯷,學名Engraulis japonicus,俗名苦蚵仔、鰯仔、片口、鱙仔,為輻鰭魚綱 鯡形目 鯡亞目 鯷科的其中一種。本魚在冬季大批洄遊南下於沿海產卵,屬季節洄遊性魚類。以濾食浮游生物,主要是以橈腳類及海洋生物之卵為主。

鹿兒島水珍魚





學名Argentina kagoshimae,水珍魚科,主要棲息在100公尺至數百公尺深的底棲性魚類,屬於中深層的海水魚,喜歡生活於砂泥底層的環境。以海洋中小型浮游生物為主要食物。

2009年9月9日

六帶鰺

六帶鰺(學名:Caranx sexfasciatus),俗名為甘仔魚、紅目瓜仔,為輻鰭魚綱 鱸形目 鱸亞目 鰺科的其中一個種。



六帶鰺俗稱「瓜仔魚」,大概是因為整體身形像「瓜子」。出現在紅樹林附近水域的六帶鰺都屬於小魚,身長約5-12公分,成魚都活動於海域,可達60公分。六帶鰺眼睛圓又大,尾柄具有稜鱗,由後往前方向觸摸,覺得粗粗硬硬,稜鱗直伸向前方,接近側線。小魚身上有六條模糊灰綠色寬橫帶,成魚則不明顯。







主要棲息於近沿海礁石底質水域,幼魚時偶而可發現於沿岸砂泥底質水域,稚魚時可發現於河口區,甚至河川之中、下游。白天常聚集成群緩慢巡游於礁石區或外緣區,晚上則四散各自找地方休息。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2009年8月30日

2009年8月28日

在那遙遠的地方(組詩)(七首選三首)






在那遙遠的地方(組詩)(七首選三首)

一,傳說

由右而左延伸的曲線
路線
停止在最開端
開展在最末端

傳說
我們是天空降下的水
似有靈性的不偏不倚
灑落路上
──成為天水路

和紙張初次接觸的筆
交出墨水
劃過一段距離
推到終結而不息止
路要一直走下去

我們帶笑
先知先覺的在終點上回顧
說明旅程
有先驗的意義


三,客運

收歛
一道眉彎
五號下鋪
六時日照被複製至八時九時
窗簾沿日照滑下
看沒有流線的風景

擱在窗前的啤酒碰飲
小孩在解連環鎖
叫賣的車子曾經經過吧
臥鋪上沒有應對
身邊的枕頭正收緊了一個折痕


七,時空的奔馬

這是同一個世界的陌生的世界
這是重要而不曾注視的角落
這是落後是文明的領域
沙粒蓋過領土的盡頭
這裡是通向神秘的路途

野馬飛奔
踏上不歸途
遺忘了時間的深度
只向無止境前進
沒有生命的有生命

一路追趕出走的飛燕
沾染一身傷痕
最終發現
這是一個不能被發現的世界

在關外的月光下
輕輕駐足
擊一個石子
呼喚古時失散的雄燕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牆內掛著一幅字句
落後與文明之間
圍牆逐片倒下
歷史不倒

即是流山廢堵,亂世毀壞
我們都在內心珍藏
花開花落,鳥飛起又落下的
寧靜的靈魂

此刻,我們踏月歸去

2009年6月26-27日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四期,第33-35頁,2009年8月15日

2009年8月21日

北島〈日子〉

日子

用抽屜鎖住自己的秘密
在喜愛的書上留下批語
信投進郵箱 默默地站一會兒
風中打量著行人 毫無顧忌
留意著霓虹燈閃爍的櫥窗
電話間里投進一枚硬幣
問橋下釣魚的老頭要支香煙
河上的輪船拉響了空曠的汽笛
在劇場門口幽暗的穿衣鏡前
透過煙霧凝視著自己
當窗簾隔絕了星海的喧囂
燈下翻開褪色的照片和字跡

北島〈無題〉

無題

他睜開第三只眼楮
那顆頭上的星辰
來自東西方相向的暖流
構成了拱門 
高速公路穿過落日
兩座山峰騎垮了駱駝
骨架被壓進深深的
煤層

他坐在水下狹小的艙房里
壓艙石般鎮定
周圍的魚群光芒四射
自由那黃金的棺蓋
高懸在監獄上方
在巨石後面排隊的人們
等待著進入帝王的
記憶

詞的流亡開始了

北島〈無題〉

無題

我看不見
清澈的水池里的金魚
隱秘的生活
我穿越鏡子的努力
沒有成功

一匹馬在古老的房頂上
突然被勒住疆繩
我轉運街角
鄉村大道上的土
遮蔽天空

目空

目空

旅程上
耳筒裡熟悉的音符
游走在寂寞的邊緣
孤身和隻影,室溫中
尋找微妙的平衡

窗外流過花木
一條長長的暗道
越過去,
即便夢入第幾層的紅樓
迷霧裡
不急於看花
卻輕捎來一箋一管
沾一沾霧氣
筆墨流淌青春的淚滿面
迷信宿命
得待千世輪迴才修成正果
刻印沒有斷句的舊經典
箋紙從此擱在
空坐之上

於空洞裡尋問
我的回憶與命途
指我迷津
告訴我命中注定可以改寫
滿紙不再是荒唐

暗道門忽地打開了
逃出來,再進不了

重門掩
迷霧散盡
箋上文字續續
隨緣而化
印象中只遺下
“迎著淒風冷雨看風景”
花木還是花木
曾經夢入紅樓幾多層
不知曉

此刻天也空,地也空
只借一句好了便好了
空坐之上
遺下空無一物

2009年8月17日

〈目空〉 - 新詩 - 香港本土文學大笪地 - Powered by Discuz!

2009年8月18日

2009年8月16日

「無為有處有還無」--以禪境三層看《紅樓夢》的思想

「無為有處有還無」
──以禪境三層看《紅樓夢》的思想

  《紅樓夢》的故事由許多小事件堆疊而成其形,以數個大主軸穿插眾多小故事而成,架構極其宏大。因此《紅樓夢》的主題,向來被認為迷離惝怳,各家有不同闡說,索隱說,自傳說,色空說,闢情說,闡空說,四大家族興衰說,子孫不肖後繼無人說,叛逆者與衛道者間的鬥爭說,青年女性悲劇論等等,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在《紅樓夢》第一回中,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此回中凡用「夢」用「幻」等字,是提醒閱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i]然世間無常,原本是一場「夢幻」,修道歸真,方能脫離塵世苦海。這就是他要隱去的「真事」,也即《紅樓夢》的主題。

  這是作者自言《紅樓夢》的創作緣起,正說明紅塵繁華背後,世事一場大夢。本人以為,《紅樓夢》的確切主題,說不清,但從思想上著眼,《紅樓夢》一書意涵更深廣,此是作者的一番夢幻後有感而發,當中記錄的正是主人公「情」的經歷,而在整個情之上的,正是「空」的夢幻,主人公經歷世情,最終捨世情而去。歷世是一個循環往返,正如曹雪芹開卷大書:「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可知情空有著互相轉移的關係,空為無,情色為有,正也應了《紅樓夢》的大旨「無為有處有還無」,正是由迷至悟的過程(無-有-無有),或者說是(情-不情-情不情),現就這觀念展開本人的論述。

  以禪境三層作比喻,在禪的觀照下,第一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現借以禪境三層說明《紅樓夢》之大旨。


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情

  在《紅樓夢》中,第一景便是「色是色,相是相」,文中有云:開闢鴻蒙,誰為情種……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寞時,試遣愚哀:因此上演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紅樓夢正像一齣戲,上演的正是情的劇本。然而情卻永遠演在虛幻的舞台,人生終結時,情亦瞬間化為虛幻。

  在《紅樓夢》中,寶玉是「情」的代表,所以最大的癡迷者是賈寶玉,最大的幻滅者亦是賈寶玉,最大的醒悟者,仍是賈寶玉。寶玉的性格和感情世界也是十分複雜的。寶玉出生在一個封建貴族家庭,彌漫在他的周遭的,是那上層社會的虛偽名教與當中男性貴族生活的腐爛醜惡,他雖不脫公子哥兒的生活,但他卻感受到現實社會對他的精神壓抑,這便他形成了獨特的生命感受。又由於自幼生活在姊妹中間,後來又進入大觀園的女兒國,那些少女們善良純潔和辛酸悲苦的遭際,使寶玉思想受到了深深的熏陶,在他心裏,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對於寶玉而言,在他身邊的大觀園女子,通通是真善美的象徵,他特有一套女兒觀,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覺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寶玉曾說:「女兒這兩個字,極尊貴,極清靜的,比那阿彌陀佛、元始天尊的這兩個寶號還更尊榮無對呢。」他蔑視王侯公卿,文人學士,只崇尚一些名叫「黛玉」、「晴雯」、「鴛鴦」的丫頭,甚至視她們為最高的善,勝過聖人聖賢。

  和眾女兒家產生的「情愫」,卻成為寶玉的全部生命,脂硯齋評賈寶玉用「情不情」三字,說明寶玉「多情」,甚至於將自己的感情賦予沒有感情的一事一物。用不求回報的情,去體貼世上的萬事萬物。

  至於寶玉與黛玉情的關係,則要從前生說起,林黛玉原是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畔的一株絳珠草,經常受賈寶玉在天上的原型赤霞宮神瑛侍者以雨露灌溉,加之受天地的精華,後修成人形女體。因未酬報灌溉之德,心中鬱結一股纏綿不盡之意。恰遇神瑛侍者偶起凡心,要下凡造歷幻緣。警幻仙子要他們了結這灌溉之情,絳珠仙子回答:「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於是一起轉生人世。

  寶玉把他一生真摯的情感,賦與青梅竹馬的林黛玉,他更視黛玉為人世間最高的價值。但是,在封建家長們眼中,體弱多病又有點小性兒的林黛玉根本沒有本事當上寶玉的婚嫁對象。黛玉的死對寶玉來說不僅是愛情的被毀滅,而且是人世間最崇高的精神被毀滅。如此一來,生存的世界也變得毫無價值,於是他便帶著全部的「塵緣」,全部的愛,逃出再無可寄情的人世,到虛無縹緲的超現實世界去。這正好解釋了最終林黛玉病死,賈寶玉出家的原因。


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空

  第二境則是空,即看透了色的虛幻──色不是色,相不是相。人們所追逐的色相,不過是一種幻影。《紅樓夢》中,作者利用賈寶玉去看透空的道理,他所經歷的,不過是一場「夢幻」,最終成空的泡影。賈寶玉是紅樓夢一書的男主角,書中的情節主要是以他為中心,故事從他的前世寫起,幾乎就是在寫他一生悟道的經過。通靈寶玉的來歷於青埂峰,乃女媧補天時用剩的一塊頑石,石頭因無材補天,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石頭於是生起凡心,要求經過的僧道攜它入人世。僧道警示他:「善哉,善哉!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紅樓夢校注》,冊一,頁二。)[ii]惟石頭不聽,以後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

  因此石上刻了「無材可去補青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正是它歷世的傳奇,正正說明石頭前生那次無材補天,其實身後這次枉入紅塵也正是如此;石頭上的記載,也時指明對人生的體悟不能在人生之外完成,只有先進入人生,才談得上得到人生的解脫,因此石頭能體悟情空,也因入世而得。《紅樓夢》中,寶玉歷盡了世間情:愛情、親情、友情、艷情、矯情、濫情,最終才明瞭紅塵中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因而悟「空」。

  跛足道人〈好了歌〉,甄士隱〈好了歌注〉正說明「無」的思想。


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空空

  第三景便是「空空」,即穿越了遮蔽之後,所見的山和水,是另一番山和水,不是原先俗眼肉眼裡的山與水,而是天眼道眼裡的山與水。這是經過空的洗禮之後的「有」,並非原先追逐的「有」。這是作者,甚至是寶玉對人生的最終體悟。石頭,對於紅塵中念念不忘的情,它得「通歷」,渴求入世「歷情」,但最終漸漸發現人生的真相,禍福莫測、命運亦難以把握。在《紅樓夢》第五回中,寶玉對人生的體悟尚處在可知與不可知之間,而這回記寶玉夢遊太虛幻境,隨著警幻仙姑踏進一門,抬頭一看,門前橫匾上寫「薄命司」三個大字,兩旁寫著如是對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從字面上看,作者是通過對聯,規勸人們不要自我苦惱,自招悲傷,即使生的美貌、如花似月,也無法益於人間世事。但其實這副對聯也是預告了人物未來的悲慘結局。

  既如此,則應以超越的心去對待,有情也好,無情也好。而這情愛世界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孽海情天:「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癡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償。」明白到情終轉空,不如以明瞭這世情的心去對待世情,人生情緣,各有分定,「有情」時便享受,「無情」是不執。寶玉體驗過人生,已明瞭人生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二十二回),天下也無不散之盛筵,待得盛筵散時,寶玉便得通靈幻境悟仙緣(一百一十六回)正是寶玉對人生的最終體悟。

  「空空」之境同於六祖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紅樓夢》二十二回中林賈談禪,寶玉曾寫一《參禪偈》偈:「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云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寶玉想要說的是彼此都想得到對方情感的印證而生煩惱,只有到了情意滅絕無法再做驗證時,才算得上情愛的徹悟,到了萬境歸空,放下一切驗證的念頭,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看透了常人對於情感的疏密是非糾纏。黛玉讀了,還覺境界不夠高,便補了八個字:「無立足境,是方乾淨」黛玉則進一步把空境徹底化,告訴賈寶玉:連空境不執著,連空境不空境都不去分別,即根本不要陷入情感「有」「無」的爭論糾纏,把人為設置的爭論平台也拆除,抵達「空空」境界,那才算是真的乾淨。


  整體而言,夢與醒,幻與真,實是中國文學上重要的主題與佈局,《紅樓夢》正正利用了這般格局,而背後還包含了極大的思想內容──對人生的體悟,人生之完成,就注定要經歷這些情感的糾纏和煩惱,只有回到「無」的本體(真正的故鄉),才算完成,而在暫時路過的他鄉真「無所住」(不執著),才能徹底擺脫人間的一切慾念和一切佔有之心。對人生的體悟不能在人生之外完成,只有先進入人生,才談得上得到人生的解脫,是所以石頭必要歷世情,寶玉必要經歷癡迷,幻滅,和醒悟。


[i]曹雪芹,高鶚著 :《紅樓夢上,下》,黃山書社,1988年,頁1。
[ii]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 :《紅樓夢校注》,臺北市:里仁書局,1984年,冊一,頁2。


參考書目:
曹雪芹,高鶚著:《紅樓夢上,下》,黃山書社,1988年。
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市:里仁書局,1984年。
梅新林著:《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李劼著:《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論《紅樓夢》》,上海:知識出版社,1995年。
陳文新,余來明著:《紅樓夢:悲劇人生》,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子旭著:《解讀紅樓夢》,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2009年8月3日

《牆頭馬上》李千金的形象塑造及其發展

《牆頭馬上》李千金的形象塑造及其發展

  《牆頭馬上》為旦本作品,劇情都由女主角李千金推動,在劇中,李千金是一豪爽、率真、潑辣的閏秀,雖然她的身份是大家閨秀,但她在衝破封建禮教和習俗的枷鎖時,表現得更強烈、更堅決、更大膽,融合了市井女子有膽識,敢作敢為的特徵。這樣的塑造,有別於其他元雜劇,把女子寫成被動者,而婚姻命運交由封建家長,或男主人公安排。而李千金則被塑成主動者,她熱切追求愛情,表現主動,大膽,她遇到裴少俊時,不像深閨待字的少女顯得羞人答答,反而能主動表示自己的愛慕,率真形象表露無遺。其形象十分真實,而且富生命力。

  正因如此,她的形象在劇中是一直發展的,由對青春的自覺開始,便開始對自己的生命有所追求。一旦心中有所追求,自然不惜一切去完成,青春的生命力由此體現,當中必然帶有反叛的精神,擺脫一切阻礙,一心一意完成追求。劇中李千金,正經歷這種對生命的追求的過程,表現堅持而執著。現在則由這三個人生過程,結合戲劇的情節,去說明李千金的形象如何得以塑造。


一, 表現青春的醒覺:

  劇中首先表現了女主人公青春的醒覺,主要集中在「觀畫顯志」和「遊園抒懷」兩段。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場就毫不掩飾對愛情和婚姻的渴望,她說:「往日夫妻。夙緣仙契。多才藝。」面對一些屏障上的佳人才子,便想到自己也正值適婚年齡,心下不禁生起一些期盼,盼望自己能「招得個風流女婿」,而李千金本有親事安排,其父「當初曾與裴尚書議結婚姻。只為宦路相左。遂將此事都不提起了。」婚姻願望也就落空了,故覺「躭閣的女怨深閨」。又因而「消瘦春風玉一圍」,終日悶悶不樂,面對問親的更是「不語」。

  李千金作為獨處深閏的少女,苦悶心緒難掩,又時值春天,見此春景又引發心中無限想像。我們可以想像,深閏獨處,而因家教之嚴,故甚少接觸外在的世界,內心自然會比一般人對外在好奇,心靈亦較敏感。李千金本感幽怨,而見春光,便對春歸感覺無限惋惜,「怕春歸又早春歸」。

  經歷觀畫和遊園,才重新喚起李千金的心志,這裡表現了一種青春的醒覺,【寄生草】中寫:「柳暗青煙密。花殘紅雨飛。……正是東君不管人憔悴。」青春也像春天的花一樣易殘,而憔悴也是沒人管,這裡正好表現李千金對春歸的惋惜,但另一方面,正因青春易逝,紅顏易老,她更要把握有限的青春。在這裡,我看到李千金不妥協的精神,既「東君不管人憔悴」,那就只得自己來管,而面對易逝的時光,更要好好把握。這正是表現了青春的心理,從感傷的情調裡,獲得對青春生命的感悟。


二, 對愛情主動,熱烈追求:

  而另一方面,正是李千金對愛情的主動,是由其青春的覺醒而來,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卻未始把青春的生命力展現出。「牆下表白」這情節,正代表李千金對愛情的主動追求,開展了其青春意識。她在花園中邂逅騎馬遊園的裴少俊,雙方便是一見傾心,「四目相覰,各有眷心」,一個言「一個好姐姐」,一個言「一個好秀才也」,更互相欣賞對方的貌美。事實上他們一個「容顏出世」,一個「才貌兩全」,本是匹配,但若李千金不敢於主動表態,她絕不可能與裴少俊連繫上。

  而且,為了追求她一直渴望的愛情幸福,李千金什麼也不怕,她甚至甘願作出犧牲,她說:「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愛別人可捨了自己。」她在遇到裴少俊時,不僅主動表示自己的愛慕,更不惜「捨了自己」而成就愛情,意志堅定不移,毫無羞澀忸怩之態。後來更處處採取主動的態度。當裴少俊向她寫詩傳情,李千金便即酬詩寄意,她央求梅香替她遞簡傳詩,約裴少俊跳牆幽會,對愛情的追求積極主動。

  而在「花園幽會」一節,李千金約裴少俊晚上在後花園幽會,她便說:「早是抱閒怨時乖運蹇。又添這害相思月值年災。……月也你本細如弓一半兒蟾蜍。卻休明如鏡照三千世界。……你敢且半霎兒霧鎖雲埋。」敘說相思之苦,然後又表現焦急之情,盼望時光流駛。李千金在此展現出微妙的心理變化,她即使表示對愛情的熱烈追求,但從「待月簾微簌。迎風戶半開」,可見她仍保守深閏少女的幽微心態。而對於裴少俊,她沒有太多要求,只要他「休負心」就是了,這表示一個女子對愛情卑微的願望。正因一切看似美滿,她的前路也沒有阻礙,故她的形象在這裡未有明顯發揮。


三, 反叛的精神:

  至「覷破」一節,李千金的形象因著這情節而有所激發。當時嬤嬤撞破他們的私情,故意說要將裴生送官辦時,她和裴少俊一忽兒下跪求情,然後李千金竟然耍賴地威脅嬤嬤:「你要他這秀才的銀子,教我去喚將他來」,「待致命圖財」,還表示要以死殉情,迫得嬤嬤退讓,反映了李千金的個性,大膽而潑辣,她不欲受嬤嬤的欺壓,故只有自己頑強起來,對嬤嬤作一個反抗。結果她成功了,最後嬤嬤給李千金兩條進路:一是「且教這秀才求官去。再來取你」,不然則「就今夜放你兩個走了。等這秀才得了官。那時依舊來認親。」李千金的反抗第一步得到成功,而另一步則決定他們愛情的去路,結果她決心離家私奔。她深信自己要求及時婚嫁的的合理性,「那裏有女兒共爺娘相守到頭白」。李千金和裴少俊「私定終身」就是對抗的有效表現,反映了她大膽堅決的一面。

  及後李千金在裴家後院躲藏七年,生了一男一女,但終於被裴尚書發現,要驅趕她回家,並對她百般辱罵,罵她「敗壞風俗」,「婦人家共人淫逩。私情來往。這非過逢赦不赦。」「聘則為妻。奔則為妾。」她回答說:「我則是裴少俊一個。」而且「這姻緣也是天賜的」。李千金所說姻緣「天賜」,正好表現她深信自己行為的合理,她努力為自己爭取天賜良緣,爭取別人對婚事的認同,另一方面也在否定不合理的封建說教。

  劇中,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她不僅希望得到愛情,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權益,認為像卓文君那樣私奔是合情合理的事。因此,當她愛上了裴少俊,便義無反顧地離家出走。不過,這僅僅是李千金追求的一個方面,但她和一般懷春少女不同,相比之下,她更加看重人格的尊嚴。李千金說她只鍾情於一人,說姻緣天賜,無非是反駁裴尚書的污蔑,強調自己行為的合理和人格的純潔。對裴尚書詬罵的回擊,更一掃大家閨秀的「敦厚」和「蘊藉」,在這裡可見李千金的形象隨情節衝突的發展逐漸成形,變得極為立體。

  當裴少俊屈服於父親的壓力,寫出休書以後,她譏諷他「讀五車書,會寫休書」。李千金心下委屈,但仍理性地與裴少俊「義斷恩絕」,表現了剛強獨立的一面。對於無情被棄,李千金沒有立時呼天搶地,反而意識到自己必須醒覺,必須堅強,她看重自己的人格和尊嚴,覺得沒有必要屈服,而是應抗爭下去。反叛的個性得到最大發揮,這也是人面對突變,立時失去支持時所併發起的一種剛毅,原始生命的能量。

  最後的「蔑視功名」和「拒不認親」,李千金的反叛形象進一步展現。當裴少俊考中狀元,裴尚書知道了她是官宦之女,故前去向她賠禮道歉,要求她認親重聚時,她堅決不肯,並且對裴氏父子毫不留情地譴責,「兀的不笑殺漢相如。」即使裴尚書捧酒謝罪,她還是「斷然不肯」。在這裡,她拒絕裴家父子,拒絕一貫夢寐以求的婚配,正是受損害者作出的抗爭。她對少俊並非沒有感情,但為了維護尊嚴,她甚至準備割捨。在劇中,我們可看到,渴望愛情的李千金,所看重的又非僅僅是愛情。由於李千金注重維護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因此,她敢於把封建道德和封建倫理,統統扔到腦後,理直氣壯地掌握自己的命運,表現出堅毅倔強的個性。到這裡,李千金反叛的個性得到最終展現,人物形象塑造至此完成。


  整體而言,對於人物形象塑造,劇中塑造了大膽追求愛情的少女李千金形象,她雖出身貴族,卻率真、潑辣、敢作敢為,沒有大家閨秀的猶豫和軟弱,而李千金被塑成主動者,她熱切追求愛情,表現主動,大膽,她遇到裴少俊時,不像深閨待字的少女顯得羞人答答,反而能主動表示自己的愛慕,率真形象表露無遺。是以人物形象的能隨著情節而有所發展,也由故事的開始向最終走向完整。


參考資料: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元雜劇鑒賞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關於通感

  錢鐘書先生在《通感》一文中為通感一詞下了一個定義:「在日常經驗裏,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動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簡而言之,感官之間雖有不同的功能和感受範圍,但在文學領域中,它們同時又會相互影響,例如聽到聲音感覺像看到顏色(聽覺如視覺),看到顏色感覺在觸摸什麼(視覺如觸覺),所謂“通感”,就是指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的溝通交融。

  在古詩詞中,通感的運用比比皆是,如清代詩人嚴遂成《滿城道中》中的「風隨柳轉聲皆綠,麥受塵欺色易黃」,這一例是以視覺寫聲音,這詩的通感很明顯,因為「聲」明明是聽覺,「綠」屬視覺;我們於是會問,「聲」為何會是「綠」的?看似奇怪,但卻不然。從詩的全句看,風拂柳絮,婆娑有聲,柳絲飄動,仿似一道綠簾散開,所以從這綠叢裡發出的聲音也似乎染了綠色。「綠」在這裡,既既點染了綠的顏色,同時又作了聲音的同義字。

  我認為,通感在古詩詞意境的營造上作用甚大,因為古詩詞中,篇幅不似文賦般,可以對意境仔細鋪陳,詩詞是運用有限字句作描寫,因此用字必須精煉。而往往,詩詞出色之處,正是以一字營造全詩意境。正如「風隨柳轉聲皆綠」,「綠」字的作用,也是詩意詩情的營造。通感手法的運用,在詩中能增強詩意、深化意境。而且,我們可把「通感」視為一種「陌生化」,因為運用通感手法能使語言創新,以一種新的體驗方法,去感受熟識的事物。如聲音的綠一般,某程度上,是對聲音的一種新的認知,和感受。

  再舉一個近代的例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寫荷香,寫道:「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一句把本是通過嗅覺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聲」,但荷香只能以嗅覺感受,歌聲只能以聽覺獲得的,作者卻將嗅覺和聽覺有機地融為一體,寫出荷香的清新渺渺。我們會由句子的通感描寫作出聯想,用於遠處高樓上傳來渺茫的歌聲的體驗,來體味微風送來的縷縷清香。荷香如絲如縷,就如歌聲一樣隱約,聽覺的驗證和補充使人加深了對荷香的感受。正喚起人們一種渺茫難得的情感。聲音與氣味,雖由不同感官體驗,但是兩者卻在相似的體驗中,感受上也就不知不覺通溝了。

  文學作品的作用是表達感受,運用通感手法使作品構成多感性的語言,錢鐘書曾進一步說明:「尋常眼、耳、鼻三覺亦每通有無而忘彼此,所謂‘感受之共產’」,通過不同感官感覺的溝通交融,這樣也就能更全面地表達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感覺。

2009年7月30日

北島〈太陽城札記〉

  太陽城札記

  藝術

億萬個輝煌的太陽
呈現在打碎的鏡子上


  命運

孩子隨意敲打著欄桿
欄桿隨意敲打著夜晚


  祖國

她被鑄在青銅的盾牌上
靠著博物館黑色的板牆


  和平

在帝王死去的地方
那支老槍抽枝 發芽
成了殘廢者的拐杖


  愛情

恬靜。雁群飛過
荒蕪的處女地
老樹倒下了,嘎然一聲
空中飄落著咸澀的雨


  自由


撕碎的紙屑


   生活

2009年7月28日

有關創作,我的作品列表一

作品列表一

新詩:

  1. 聽風的歌《圓桌詩刊》第四十二期,第3頁,2013年12月

  2. 如果走散了《香港詩人》第3期,2013年11月

  3. 假如有可以承受的幻想、森山大道寫真展《聲韻詩刊》第十五期,第31-32頁,2013年12月

  4. 水中之書、牡丹、Caveman《聲韻詩刊》第十四期,第105-106頁,2013年10月

  5. 必須要先學會遺忘。、再見是一句不稱心的話《聲韻詩刊》第十三期,第56頁,2013年8月

  6. 如此已好《圓桌詩刊》第四十期,第39頁,2013年6月

  7. 是我們早已忘掉的最初《聲韻詩刊》第十二期,第35頁,2013年6月

  8. 如果我說這是多於一個人的無奈。《聲韻詩刊》第十二期,第34頁,2013年6月

  9. 釋《聲韻詩刊》第十一期,第11頁,2013年4月

  10. 走過寂靜旅途《聲韻詩刊》第十一期,第11頁,2013年4月

  11. 給我一個理由忘記、如一根絲牽引《聲韻詩刊》第十期,第44頁,2013年2月

  12. 絕處裡有花,開遍地《詩++》第十六期,第26-27頁,2013年1月

  13. 餘生,沉沉。《詩++》第十六期,第28-29頁,2013年1月

  14. 灌溉、絮語《聲韻詩刊》第九期,第26頁,2012年12月

  15. 退色時光、且出且落《聲韻詩刊》第九期,第12頁,2012年12月

  16. 詩三首:記憶之門、失路、灌溉《聲韻詩刊》第八期,第26-28頁,2012年10月

  17. 習慣的癒合《詩++》第十五期,第28-30頁,2012年10月

  18. 開始結束《詩++》第十五期,第32-33頁,2012年10月

  19. 詩二首:灌溉、喝盡了一口繁華《香港作家》雙月刊2012年第5期,第30頁,2012年9月15日

  20. 蒂卡爾《香江藝林》第三期,第17頁,2012年6月

  21. 收成、如此已好《聲韻詩刊》第七期,第34頁,2012年8月

  22. 茶色《香港文學》月刊2012年8月號,第92頁,2012年8月1日

  23. 詩二首:在木棉花開的三月、To scream《香港作家》雙月刊2012年第4期,第29頁,2012年7月15日

  24. 我們倒行回去《聲韻詩刊》第六期,第28頁,2012年6月

  25. 神曲、蒂卡爾《聲韻詩刊》第六期,第8頁,2012年6月

  26. 詩二首:喝下無關痛癢的、選擇與出走《香港作家》雙月刊2012年第3期,第34頁,2012年5月15日

  27. 黃金桂、杜茲綠洲《圓桌詩刊》第三十五期,第15頁,2012年3月

  28. 以生活還原生活《聲韻詩刊》第五期,第28頁,2012年4月

  29. 詩二首:就繪畫著,行雲流水與自然、昆蟲記《香港作家》雙月刊2012年第2期,第31頁,2012年3月15日

  30. 給我一個理由忘記《詩++》第十四期,第18-19頁,2012年4月

  31. 如一根絲牽引《詩++》第十四期,第20-21頁,2012年4月

  32. 詩兩首:而我不過是你生命裡的微小事情、在時代門外再聚《聲韻詩刊》第四期,第10-11頁,2012年2月15日

  33. 詩兩首:水光裡浮浮沉沉、馬丘比丘《圓桌詩刊》第三十四期,第17-18頁,2011年12月

  34. 詩四首:或缺、撈月、這靜默的災劫沒法可退避。、吞食《詩歌月刊》2012年第1期,第43-45頁,2012年1月

  35. 是我們早已忘掉的最初《詩++》第十三期,第24-25頁,2012年2月

  36. 如果我說這是多於一個人的無奈。 《詩++》第十三期,第22-23頁,2012年2月

  37. 普羅旺斯《香江藝林》第二期,第17頁,2011年12月

  38. 詩兩首:把酒、白玉甘酒《香港作家》雙月刊2012年第1期,第31頁,2012年1月1日

  39. 車路《詩++》第十二期,第14-15頁,2011年12月

  40. 點燃《詩++》第十二期,第10-13頁,2011年12月

  41. 詩兩首:春天已經到了、漸《九月詩刊》總第21期,第17-18頁,2011年9月

  42. 詩兩首:Croatia、薩拉熱窩《聲韻詩刊》第二期,第44-45頁,2011年10月15日

  43. 詩兩首:地底、游離《香港作家》雙月刊2011年第5期,第32頁,2011年10月19日

  44. 如果走散了《詩++》第十一期,第32-33頁,2011年10月1日

  45. 假如,一個治癒的力量《詩++》第十一期,第31-32頁,2011年10月1日

  46. Casablanca《詩++》第十期,第30-34頁,2011年9月1日

  47. 聚、散《詩++》第十期,第30-37頁,2011年9月1日

  48. 詩兩首:Daijeeling、還有什麼是不可放下的。《聲韻詩刊》創刊號,第22頁,2011年8月15日

  49. 目空《圓桌詩刊》第三十二期,第8頁,2011年6月

  50. 聽風的歌《詩++》第九期,第68-69頁,2011年8月1日

  51. 物外《新少年雙月刊》第二期,第36頁,2011年7月

  52. 詩四首:目空;膠布;拍翅;青春《情詩季刊》2011 竹香卷(總第二十四期),第35-37頁

  53. 白貓《詩++》第八期,第25-26頁,2011年7月1日

  54. 完整《詩++》第八期,第22-24頁,2011年7月1日

  55. 春天已經到了《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10年6月12日,C2

  56. 雲散《詩++》第七期,第18-19頁,2011年6月1日

  57. 煙消《詩++》第七期,第30-31頁,2011年6月1日

  58. 應徵《詩++》第七期,第32-33頁,2011年6月1日

  59. 靜物《詩++》第六期,第18-20頁,2011年5月1日

  60. 於是你可以飛《詩++》第六期,第21頁,2011年5月1日

  61. 拍翅《詩++》第五期,第22-24頁,2011年4月1日

  62. 時空《詩++》第五期,第20-21頁,2011年4月1日

  63. 發現《詩++》第五期,第18-19頁,2011年4月1日

  64. 門關《圓桌詩刊》第三十一期,第12頁,2010年12月

  65. 黑盒《香港文學》月刊2011年3月號,第94頁,2011年3月1日

  66. 執《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11年2月20日,B5

  67. 緩慢《詩++》第三期,第25頁,2011年2月1日

  68. 一葉《詩++》第三期,第25頁,2011年2月1日

  69. 小丑《詩++》第二期,第24-25頁,2011年1月1日

  70. 觀察《詩++》第二期,第23頁,2011年1月1日

  71. 兒童樂園《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10年12月3日,C4

  72. 紙錢《詩++》創刊號,第38-39頁,2010年11月29日

  73. 關於你《詩++》創刊號,第39-40頁,2010年11月29日

  74. 星夜《小說風》第十七期, 第118頁, 2010年10月15日

  75. 發聲《80s Renaissance》第八期,第46頁, 2010年8月

  76. 在那遙遠的地方(組詩)《圓桌詩刊》第二十九期,第15-18頁,2010年6月

  77. 泡沫《字花》第二十六期,第45頁,Jul–Aug 2010

  78. 失憶症《香港作家》雙月刊2010年第4期,第29頁,2010年7月1日

  79. 風箏《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10年7月9日,C2

  80. 詩兩首:距離;瑣碎《秋螢》復活號第八十四期(休止符),第71頁,2010年7月1日

  81. 心,不平靜《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10年6月18日,C2

  82. 隔《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10年6月11日,C2

  83. 時日如飛《80s Renaissance》第六期,第48頁, 2010年4月

  84. 無題《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10年5月21日,A30

  85. 落後《秋螢》復活號第八十三期,2010年5月15日

  86. 片段《秋螢》復活號第八十三期,2010年5月15日

  87. 出走胡同《秋螢》復活號第八十二期,第31-32頁,2010年4月15日

  88. 彌留《秋螢》復活號第八十二期,第29-30頁,2010年4月15日

  89. 空隙《小說風》第十四期, 第109頁, 2010年4月15日

  90. 活《秋螢》復活號第八十一期,第15-16頁,2010年3月15日

  91. 日光《秋螢》復活號第八十一期,第17頁,2010年3月15日

  92. 圍城《圓桌詩刊》第二十七期,第50頁,2009年12月

  93. 告解《圓桌詩刊》第二十七期,第21頁,2009年12月

  94. 新一年我說我的話《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10年2月26日,B11

  95. 上班生活《秋螢》復活號第八十期,第27-28頁,2010年2月15日

  96. 建議《秋螢》復活號第八十期,第29頁,2010年2月15日

  97. 關於日子《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10年2月12日,C4

  98. 路途《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九期,第29-30頁,2010年1月15日

  99. 浮城日誌《香港作家》雙月刊2010年第1期,第11頁,2010年1月1日

  100. 解咒《80s Renaissance》第四期,第35頁, 2009年11月

  101. 還鄉記(組詩):一,一回;二,一別;三,祭祖;四,無花果;五,她把方言都忘掉了?;六,寧靜日子;七,本地市場;八,遍遊山水;九,記憶的淨土《秋螢》復活號第七十八期,第46-49頁,2009年12月15日

  102. 侵蝕《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09年12月4日,C1

  103. 也無風雨《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七期,2009年11月15日

  104. 赤壁《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七期,2009年11月15日

  105. 中秋之夜《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七期,2009年11月15日

  106. 如是人生《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09年11月6日,C1

  107. 尋回《80s Renaissance》第三期,第35頁, 2009年9月

  108. 贈別--為畢業而作《秋螢》復活號第七十六期,第33-34頁,2009年10月15日

  109. 不回《秋螢》復活號第七十六期,第35頁,2009年10月15日

  110. 目空《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五期,第16頁,2009年9月15日

  111. 流落《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五期,第17頁,2009年9月15日

  112. 渡《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09年9月18日,A35

  113. 在那遙遠的地方(組詩)(七首選三首) :一,傳說;三,客運;七,時空的奔馬《秋螢》復活號第七十四期,第33-35頁,2009年8月15日

  114. 盡心上《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二期,第10頁,2009年6月15日

  115. 乍暖《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二期,第54頁,2009年6月15日

  116. 日光《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二期,第54頁,2009年6月15日

  117. 中式與日式《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一期,第46頁,2009年5月15日

  118. 詩兩首:宇宙——紀念顧城;孩子的夢《秋螢》復活號第七十期,第26頁,2009年4月15日

  119. 平靜《秋螢》復活號第六十九期,第32頁,2009年3月15日

  120. 撒《秋螢》復活號第六十九期,第32頁,2009年3月15日

  121. 相信不相信《秋螢》復活號第六十九期,第33頁,2009年3月15日

  122. 浮生《秋螢》復活號第六十九期,第34頁,2009年3月15日

  123. 它輕輕的晃過去《秋螢》復活第六十八期,第6頁,2009年2月15日

  124. 顫抖《秋螢》復活第六十八期,第7頁,2009年2月15日

  125. 鳥《秋螢》復活第六十八期,第7頁,2009年2月15日

  126. 缺《秋螢》復活第六十八期,第8頁,2009年2月15日

  127. 祝福《秋螢》復活第六十六期,第34頁,2008年12月15日

  128. 七月七日《秋螢》復活第六十四期,第26頁,2008年10月15日

  129. 新的世界《秋螢》復活第六十四期,第27頁,2008年10月15日

  130. 小詩三首:漆黑;自由;飛船《秋螢》復活第六十三期,第39-40頁,2008年9月15日


小說:

  1. 心理治療《小說風》第二十五期, 第52-55頁,2013年7月

  2. 月球下的人《小說風》第二十四期, 第26-31頁, 2012年12月

  3. 聽說《小說風》第二十三期, 第8-12頁, 2012年1月

  4. 花的姿態《小說風》第二十期, 第82-87頁, 2010年6月

  5. 雪白的牆《小說風》第十九期, 第86-90頁, 2010年4月

  6. 同羽毛的鳥《小說風》第十八期, 第102-106頁, 2010年12月15日

  7. 黑面《香港文匯報.文藝天地》,2010年8月20日,C2

  8. 傳奇《小說風》第十六期, 第76-82頁, 2010年8月15日

  9. 兩生《小說風》第十五期, 第60-63頁, 2010年6月15日

  10. 他的名字《小說風》第十三期, 第87-89頁, 2010年2月15日

  11. 身份《小說風》第十期,第70-71頁,2009年8月15日


短文:

  1. 短途《島上縱筆》,第329-332頁,2011年9月

  2. 香港学子看北京文化之——展现传统文化的脸谱艺术《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8年9月16日,第 07 版

  3. 香港学子看北京之——感受牌匾文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8年8月5日,第 07 版


短篇:

  1. 無題《Pozine》第一期,2011年4月

  2. 無題《別冊another》,第5頁,2011年3月


出版書籍:

  1. 《80後十位香港女詩人:詩性家園》,2011年6月


訪問:

  1. 新人 新詩 新風氣《星島日報‧校園版‧S file‧封面故事》,2011年10月14日


獎項:

  1. 〈對倒〉2011年度《香港本土文學大笪地》小說創作獎冠軍

2009年7月25日

〈聽聽那冷雨〉中的複疊修辭

〈聽聽那冷雨〉中的複疊修辭

  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全文使用複疊的比例極重,此修辭的分佈很密。可以說,整篇散文就是構築在複疊之上,這種格局,在其他文章中極為罕見,複疊的運用,正是此文最大的特色。本文將會集中討論複疊修辭的使用,從而分析它在全篇的作用。複疊修辭構成的不只是語言的美,它亦構成意境美。而且,複疊在此文的應用,卻遠遠超過修辭的作用,在本文中,其有助於深化全文主題,而把作者的情感,甚至讀者的情感,通通納入複疊構成的文本中。複疊作為一種「修辭格」,卻超出了作為一「修辭格」的原來功能,本文為此特色作出分析。

  根據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的基本說明,複疊是把同一的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的辭格。一般分為兩種:一是複辭,就是同一的詞在句中部相連接的位置重複出現,例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論語.為政》),其中「知之」與「不知」都是複辭的修辭。二是同一的字緊密相連而意義完全相同的,也就是「疊字」修辭格[1]。疊字、複辭都是複疊之類。在〈聽聽那冷雨〉中,兩類均有所運用,但尤其疊字,則連貫了全篇。「聽聽、看看、舔舔、簇簇、涼涼、徐徐、搖搖、沉沉、嘩嘩、撻撻、紛紛、冷冷」等疊字,信手拈來。還有不同形式的複疊,如一字疊兩字,「綠油油、濕黏黏、灰濛濛、白茫茫、濕漓漓、潮潤潤」等,疊字鑲在一個單獨的副詞或形容詞之後,成為較複雜的疊字結構。基本上,那是屬於一種形式方面的修辭,有關字,詞,句的特殊組合和使用。陳望道把它納入「詞語上的辭格」一列,是因為複疊的使用,表面上只是改變文字的數量,而沒有意義性的新增。比如「聽聽,那冷雨」,寫成「聽那冷兩」也沒有不可,它們同樣表達一個行動。但作者為什麼要用疊字來表達?當然有其深意。

一,複疊構成的語言美、音律美

  首先,我會把它視為一種語言美。在表面上看,由疊字組成的文句有種整齊美,「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聽聽、看看、嗅嗅聞聞、舔舔」,兩字兩字,整齊均稱,故從表面看,已見文字排列整齊的美。同時複疊也強調了動作的重復性,是「聽聽」,不是「聽」,作者聽雨,也至少有兩次以上,是一種不斷重複的意思。作者一而再三聽雨,可見那冷雨,對他有深刻的意義,這雨令他回憶起從前?抑或從雨中,他感受到他方的雨?其實兩種皆是,從「聽聽」的角度,寫出作者「聽」的心境,盡情地抒寫他對大陸生活情景的回憶和思念,以及久離大陸、漂泊在外的「淒迷」心境,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思鄉愁緒。另外,文中又從「看看」、「嗅嗅」、「聞聞」等不同的角度寫「雨」,把感受與形式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因此使文章充滿意趣,也充滿韻味。

  而我們雖然說是在「看」文章,事實上,是我們在閱讀。看的時候,我們要不唸在口中,便是在心裡唸著。複疊的修辭增強了篇章的音韻效果,同樣的字、詞、句接二連三地重複使用,加強表達效果之餘,也使音節鏗鏘,跳躍。就像這一小段:「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裏聽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在讀句的時間,我們的語音會伴隨複疊構成的節奏而高低起伏。複疊構成的節奏,不獨文字上出現,聲音上亦出現。值得留意的是,文中的複疊是高密度的出現,為我們構成獨特的韻律感受,彷彿真的正感受「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和「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這般強勁的節奏。由複疊產生的,是將文字轉化為實感──聽覺感受。複疊利用字、詞、語、句的接連使用,令文章本身構成了有序的文字排列。除此之外,亦使文章語氣得以加強,而行文間亦產生節奏感,比較沒有複疊運用的同樣句子:「滔天的暴雨滂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忑響動」,明顯地失掉節奏和氣勢。因此包涵在複疊中的,正是語言美和音律美。

二,複疊的抒情作用

  複疊對音韻效果構造幫忙甚大,我們或有一種錯覺,就是通過複疊,同一的字詞的不斷使用,有助增強文句的氣勢,但細膩的情感,則難於表達,這樣不盡真確。複疊善於加強音韻效果,也善於加強情感。在文章開首「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裏,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複疊營造的,是一種淡淡的淒迷之感,是作者對於雨的感受,再帶入對雨的聯想。筆者認為,複疊營造的雨有一種散漫的感覺,回憶的感覺亦如是,所以作者說「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雨裏風裏,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於是由緩緩的由臺灣島上的「雨季」引入對「大陸」的思念,而「大陸」的「春雨」,又連接著「他的少年時代」。

  在〈聽聽那冷雨〉中,句式隨情感波動而起伏,文中寫及下雨的聲音:「雨來了,最輕的敲打樂敲打這城市。蒼茫的屋頂,遠遠近近,一張張敲過去,古老的琴,那細細密密的節奏,單調裏自有一種柔婉與親切,滴滴點點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時在搖籃裏,一曲耳熟的童謠搖搖欲睡,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輕輕細密的雨水「細細密密」的打落,「滴滴點點滴滴」,好像是母親親切的聲音,複疊的節奏帶領我們的思潮,直達作者深遠的記憶之中。而我們必須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才可有效掌握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本文乃作於「1974年春分之夜」,當時作者離別大陸已整整25年,因此本文由臺灣島上的「雨季」入筆,扣住「雨」字展開聯想,「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來寫自己的喜怒哀樂,回憶了青少年時代在大陸生活的情景,抒發了濃厚的鄉愁。作者將「鄉愁」融入「雨」之中,同時也是將「鄉愁」傾注於「複疊」的使用中。余光中先生把傳統的修辭手法與文章主題巧妙地聯繫起來,在「複疊」修辭格中開展文字中的美感與韻味,大大提升了文章的表現力。

  複疊的使用增強散文句法的彈性、靈活多變,以增加情思容量,並適應表達不同情思的需要。〈聽聽那冷雨〉作出了示範,展示複疊在語言,造境和抒情三方面的作用。

  至於複辭,在此篇的運用是最簡單和直接的,它沒有如疊字般廣泛出現,而只出現了一次,就是「聽聽那冷雨」的隔離使用。「聽聽那冷雨」既是題目,也在文章中多次反覆運用。一方面是強調,強調聽雨的行動,也是強調了主題,「聽雨」是全篇的重心,由題目至內容、以至結束,無一處不是在書寫「聽雨」這事。正如孟建安一文所指,在整篇文章中多次反覆運用「聽聽那冷雨」除突出語意外,就是為了通篇文章不同段落、不同的話題上下銜接,前後語意貫通[2]。

  另一方面,複辭的出現,是作為情感的連接,作者的思想,是透過「聽聽那冷雨」而產生的,聽台灣的雨,大陸的雨,少年時候的雨,最後,是聽不到雨,「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一份對過去、對歷史、對人世滄桑的情感。語言上,它是統一的,但隨在文章不同部份的反覆運用,所展示的是不同階段的情感,逐步深化的情感。黃慶萱在其《修辭學》一書中嘗為「類疊」(同一個字、詞、語、句,或連接、或隔離,重複地使用著,以加強語氣,使講話行文具有節奏感的修辭法[3],其實即為複疊辭格)提供了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其謂「一個字詞語句, 如果反復出現,會比單次出現更能打動聽者或讀者的心靈。」[4]故我們在閱讀文章時,會因不斷出現的意象產生情感的作用,亦能明顯地感受到作者對「聽聽那冷雨」的不同感受。


  這複疊,作為一種詞語上的「修辭格」,它把同一的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因此構成語言上、音律上的美。但是,它不只是一種「修辭格」,它更多是在文章寫境,生情方面起作用,故為文章帶來意境美,和感覺美,同時在抒情上也起有很大的作用。如果說單調是複疊的一個固有的限制,因此相對其他修辭缺少變化,但筆者認為,正因為它的「單調」,才構成了複疊「多元」的藝術效果。


[1]  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頁164。
[2] 孟建安:〈疊音裊裊,異彩紛呈——論余光中《聽聽那冷雨》中的複疊修辭文本〉,《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4.12,Vol.13 no.4,P.84。
[3]  黃慶萱著:《修辭學》,臺北市:三民書局,2002,頁五三一。
[4]  黃慶萱著:《修辭學》,頁五三一。


參考資料:
(1)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黃慶萱著:《修辭學》,臺北市:三民書局,2002。
(3)孟建安:〈疊音裊裊,異彩紛呈——論余光中《聽聽那冷雨》中的複疊修辭文本〉,《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4.12,Vol.13 no.4,P. 82-85。(4)孫云:〈再“聽聽那冷雨” 〉,新語文學習(高中版),New Chinese Study,2008年Z2期。

2009年7月24日

關於隱喻

在眾多的修辭中,我喜歡隱喻,
因為它,沒有因果性,沒有明確性,沒有明顯表現
於是你會認為文章有暗示性,但永遠想不出文字真實的含意
還有作者真實的情感

詩歌的文字是最佳的隱喻,
在紙上的沉思,然後把所有情感釋放,三言兩語間,包攬當下一切的情緒,思潮起伏

文字,是超感覺的記載
在文字中,從沒否認過曾經擁有的感覺
只是通通藏在隱喻之下,讀者猜不猜透是一個問題,自己承不承認又是另一個問題
或者一腳把隱喻伸開,這些詩句不過是奇言異語,絲毫不涉隱喻
寫這些詩,不過設法讓意義,留在曖昧性的文字中

一種只有作者本人,才可以接近的情感…
同樣的,也是慢慢遠離情感的手段,
當有一日,就連作者也忘記解讀方法的時候…他也就會淡忘寫詩作表達的情
作為旁觀者,讀似明白,其實不知不解,於是看過就是了,
既然名為隱喻,當然不會讓讀者明白,甚至說破

顧城〈簡歷〉

簡歷

我是一個悲哀的孩子
始終沒有長大
我從北方的草灘上
走出,沿著一條
發白的路,走進
佈滿齒輪的城市
走進狹小的街巷
板棚,每顆低低的心
我在一片淡漠的煙中
繼續講綠色的故事
我相信我的聽衆
——天空,還有
海上迸濺的水滴
它們將覆蓋我的一切
覆蓋那無法尋找的
墳墓,我知道
那時,所有的草和小花
都會圍攏,在
燈光暗淡的一瞬
輕輕地親吻我的悲哀

1980年10月

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

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

也許
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每一個時刻
都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
我希望
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
畫出笨拙的自由
畫下一隻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屬於天空的羽毛和樹葉
一個淡綠的夜晚和蘋果


我想畫下早晨
畫下露水
所能看見的微笑
畫下所有最年輕的
沒有痛苦的愛情
畫下想像中
我的愛人
她沒有見過陰雲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顏色
她永遠看著我
永遠,看著
絕不會忽然掉過頭去

我想畫下遙遠的風景
畫下清晰的地平線和水波
畫下許許多多快樂的小河
畫下丘陵--
長滿淡淡的茸毛
我讓它們挨的很近
讓它們相愛
讓每一個默許
每一陣靜靜的春天的激動
都成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還想畫下未來
我沒見過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畫下她秋天的風衣
畫下那些燃燒的燭火和楓葉
畫下許多因為愛她
而熄滅的心
畫下婚禮
畫下一個個早早醒來的節日--
上面貼著玻璃糖紙
和北方童話的插圖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想塗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畫滿窗子
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
都習慣光明

我想畫下風
畫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嶺
畫下東方民族的渴望
畫下大海--
無邊無際愉快的聲音

最後,在紙角上
我想畫下自己
畫下一隻樹熊
他坐在維多利亞深色的叢林裡
坐在安安靜靜的樹枝上
發愣
他沒有家
沒有一顆留在遠處的心
他只有,許許多多
漿果一樣的夢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道為什麼
我沒有領到蠟筆
沒有得到一個彩色的時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創痛
只有撕碎那一張張
心愛的白紙
讓它們去尋找蝴蝶
讓它們從今天消失

我是一個孩子
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
我任性

1981年3月

2009年7月23日

北島〈一切〉

一切

一切都是命運
一切都是煙雲
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
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
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
一切苦難都沒有淚痕
一切語言都是重復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愛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夢中
一切希望都帶著注釋
一切信仰都帶著呻吟
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

北島〈沉默的敲鐘人〉

沉默的敲鐘人

展開的時間的幕布
碎裂,漫天飄零
一個個日子撞擊不停
船只登陸
在大雪上滑行
一只綿羊注視著遠方
它空洞的目光有如和平
萬物正重新命名
塵世的耳朵
保持著危險的平衡
這是死亡的鐘聲

北島〈期待〉

期待

沒有長長的石階通向
那最孤獨的去處
沒有不同時代的人
在同一打鞭子上行走
沒有已被馴化的鹿
穿過夢的曠野
沒有期待

只有一顆石化的種子

群山起伏的謊言
也不否認它的存在
而代表人類智慧
和凶猛的所有牙齒
都在耐心期待著
期待著花朵閃爍之後
那唯一的果實

它們等待了幾千年
欲望的廣場鋪開了
無字的歷史
一個盲人摸索著走來
我的手在白紙上移動
我是那盲人

2009年7月21日

李商隱〈楚吟〉

〈楚吟〉(1)
山上離宮宮上樓(2),樓前宮畔暮江流。
楚天長短黃昏雨(3),宋玉無愁亦自愁(4)。

註釋:
1, 本詩大約是其夔州之游後順江而下,復到江陵所作。
2, 離宮:可能泛指江陵的宮觀台殿,不必是楚宮。
3, 長短:反正,總是。
4, 宋玉:這裡詩人所以宋玉自況。

箋評:
何曰:首句言深居隔絕。次句言小人復長其惡也。長晷短景,但有夢雨,則賢者何時復近乎?此宋玉所以多愁也。
姚曰:何況客中!
程曰:此妓席將離之作也。開口言山言宮,蓋楚之山有巫山,楚之宮有細腰宮也。此興起之端緒也。暮江流者,日月易邁而波濤不返,言其將去也。下用楚天,雨字,分明以朝雲暮雨之事承之。宋玉則自謂也。宋玉嘗言東鄰之女窺臣三年而不為之動,恐當此際,未免多情,此之謂無愁亦自愁也。
田曰:只在意興上想見。
馮曰:吐詞含珠,妙臻神境,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實之。
紀曰:淺直。
張曰:此亦荊楚感遇之作。「楚天長短黃昏雨」,蓋南方五月梅雨時往往有此景象也。


  此詩作於大中二年秋桂管歸途經江陵時作。前人多以此詩借詠史抒慨,就宋玉的高唐賦引出沉痛的憂國之情。首聯寫樓觀的崔巍高峻,是對帝王行宮的豪華致慨。暮江流的寫景點明歷史的滄桑變化,一時的風流將也如暮江流去。而詩人以歷史的眼光看人世,以景寄意,「長短黃昏雨」喻國勢的衰敗昏冥,「長短」意謂反正,總是,國家總是處於風雨飄搖之境,使不愁的人更發愁,宋玉是詩人的自比,詩人想到楚宮,借古諷今,痛寫自己憂國之愁。此詩詠史意味比較明顯,若說這詩是「妓席將離之作」顯然有點牽強。


  所謂「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時代不同但情感卻是相似的,是一樣的失落與寂寞。而這情感,大概就是「愁」。詩人到了楚地離宮,黃昏暮雨,自然想起了宋玉來,而這個剎那,詩人和宋玉仿佛融合起來。詩人觸景興感,黯然神傷,從虛處傳神。反照詩人自身,身世沉淪,仕途坎坷,前路茫茫。正值楚天暮雨,江流渺渺,不覺觸緒紛來,便覺悲愁無限,故「無愁亦自愁」。而「暮江流」,「黃昏雨」也正正是愁緒的象徵或觸媒。「愁」字在短短的詩中出現兩次,那愁緒更加低迴不已。而「愁」更是一種流動,往復回環,由身處「山上離宮」開展,至「宮畔暮江流」慢慢伸延,「黃昏雨」的氛圍更令愁緒綿延,這些環境,令得「無愁亦自愁」,有愁而不知何所愁。「長短」指反正,反正就是「愁」,也不必深問為何有愁。但詩人本「有愁」,如連「無愁亦自愁」,那未「有愁」的詩人如何?

  馮浩說:「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實之。」正正說明了所說的愁,並沒有實指,而是一種超越具體情事的渾淪虛括的愁,身世時世,古往今來,交雜難分,所以在這裡,宋玉就是詩人,詩人就是宋玉。

  而本人則認為「無愁亦自愁」的愁來自「無端」,沒有緣由,就像「暮江流」或是「黃昏雨」般自然現象,不能說明其為何有之,但它們卻根根本本的存在著。因愁緒是個體的感受,只能靠個人體驗,而不能言說,不能被問及,正如朱鶴齡說:「其思苦,則莊語不可而謾語之。」詩人愁苦的心境由現實處境出發觸發,聯及身世沉淪之慨,再廣而泛之對世情人情,時世國勢發出悲涼體認。故那「愁」不只是「無端」般偶然而生,倒像是「必然」的情事。


參考資料:
1,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2,黃盛雄著:《李商隱詩選註》,臺北:裏仁書局,2006年。
3,劉學鍇,李翰著:《李商隱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李商隱〈春雨〉

〈春雨〉

悵臥新春白袷衣(1),白門寥落意多違(2)。
紅樓隔雨相望冷(3),珠箔飄燈獨自歸(4)。
遠路應悲春晼晚(5),殘宵猶得夢依稀(6)。
玉璫緘札何由達(7)?萬里雲羅一雁飛(8)。

註釋:
1, 白袷衣,即白夾衣,唐人未作官的著白衣,於此指閒居的衣服。
2, 白門,舊人歡樂之所,南朝民歌〈楊叛兒〉:「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寥落,寂寥冷落。
3, 紅樓,伊人的舊居。人去樓直,雨中相望,格外淒涼,因此說「冷」。
4, 句謂:獨自歸來,燈前細雨飄灑,有如紅樓的珠簾飄搖。義山詩中,常用簾喻細雨,如以「帷飄白玉堂」(〈細雨)〉寫細雨。
5, 遠路,遠處的伊人。春晼晚,指春天日暮時的情思。
6, 句謂:自己在破曉之時,才得彷彿夢見伊人。這是指新春帳臥難眠,破曉才得一夢,映照「帳臥」。
7, 玉璫緘札,以耳珠與信共寄。《風俗通》:「耳珠曰璫」,玉璫可做定情的飾物。
8, 句謂:相隔萬里,雲羅滿眼,一雁孤飛,信息難通。雲羅,雲如網羅。義山曾用雲羅比喻路途難行,如「雲羅滿眼淚潸然」(〈鴛鴦)〉

箋評:
何焯曰:腹連奧妙。(《李義山詩集輯評》)
陸崑曾曰:此懷人之作也。上半言帳臥新春,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況伊人既去,紅樓珠箔之間,闃其無人,不且倍增寥落邪?「遠路」句,言在途者之感別而傷春也。「殘宵」句,言獨居者之相思而託也。結言愛而不見,庶幾音問時通,乃一雁孤飛,雲羅萬里,雖有明璫之贈,尺素之投,又何由得達也哉?(《李義山詩解》)
紀昀曰:宛轉有味。平山箋以為此有寓意,亦屬有見,然如此詩,即無寓意,亦自佳。景州李露園曾曰:「詩令人解得寓意見其佳,即不解而寓意亦見其佳,乃為好詩。並必如是,乃蘊藉渾厚耳。」(《玉谿生詩說》)


  箋評家通指這首詩談不上有寓意,只是「懷人之作」,而風格腹連奧妙,宛轉有味。而懷人一類,實可當愛情詩看待。此為春雨中懷人的詩。首聯,寫重遊昔日歡樂之地,但事與願違因而遙思愁臥。三,四句,說明「意多違」的原因,昔日伊人住處,早已人去樓空,相望淒冷。自己獨自會來時,細雨飄蕩,帶起紅樓珠簾之思。五,六句,寫彼此殷切相思,自己惟有殘夢慰藉,呼應「悵臥」。尾聯,寫萬里路遙,信息難通,言下有不盡之悵惘。

  而本人對此詩的看法,則和箋評家有別。是詩表達的是人生的失落與愁苦。從表面看,這首詩可作顯淺的解讀,而當中正流露出如春雨般,淡淡而綿遠的傷感,一切思緒正如春雨,淡得不留痕跡,卻暗中形成淡澀的傷感。全詩特別表現淒冷的感傷。一方面是懷人,另一方面表現對過去的回憶,又是一種青春逝去的傷感,一切如夢迷離。因春雨迷濛,如此境況,自易生苦悶,更遣生愁思妄想。作者獨對春雨,燈前細雨飄灑,有如紅樓的珠簾飄搖,眼前一切顯得不實在,悵臥之際,引發愁思種種。全詩正埋藏在這個氛圍和情緒下,隨之而來的更是一種寂寥,悵惘,失落,淒迷之感。

  全詩以詩人行為,心理的微妙變化,構成一完整的脈絡。詩中出現的「白門」,可能是詩人曾經有過歡樂的地方,但至今,當日之境況卻不再,還顯得「寥落」,比什麼都不存在情境更慘淡。而詩人獨自重訪故地,卻無所得,於是便歸來,這裡詩人卻帶回了寂寥,悵惘,迷茫的情思,由於出訪了舊地,自然令詩人掀起昨日之日的思憶,所以詩人出訪後無所得,卻使他心中有著迷茫的思緒,但思亦無所得,令得詩人意緒蕭索。

  而詩人歸來則「悵臥」,回想重尋舊地的情境,隔著迷濛細雨,遙望對方住過的紅樓,但人去樓空,只留下一片淒冷的氣氛,而隔著細雨,事物看起來顯得迷離,不真實。尋訪過後,詩人獨自歸來,一路上細雨飄灑,有如紅樓的珠簾飄搖,細雨和紅樓的珠簾彷彿結合起來。

  腹聯寫在遠路的對方,在這春雨的晚上,應是同樣的想念自己。可見詩人的思緒,已走得很遠很遠,悵臥時想起往日,想到尋訪無所得,一直只有理不出條理的,迷茫的思緒伴隨。然後悵臥的詩人,昏昏迷迷的入睡了,作著殘宵的迷夢,在夢中依稀見得思念的人,這大概由於詩人入夢前想及對方之故。和對方相隔萬里,只有透過殘夢才可以和對方接近,即使欲寄玉璫緘札,一雁也難以飛渡萬里層雲。

  全詩彌漫著寂寥,悵惘,失落,淒迷之感,這些氛圍和情緒,整個感覺和春雨一樣迷濛,整首詩都籠罩著雨意。從不同的角度,映照人生的寂寥情緒,詩人曾回想過去,在淒冷寂寞中掀起一些溫馨的想念;而紅樓的溫暖,現今卻只有人去樓空的冷寂,種種情緒都在春雨下顯現。而這裡,色彩和感覺是十分反常,冷寂和溫馨,紅樓和冷雨,更顯詩人內心寂寞愁苦,他身處無可奈何的境況,一方面想回到從前,過昔日的生活,但卻是「意多違」,人生總充滿不如意的事,而人卻無力改變現狀。這樣,更令詩人感到歡樂並不能長久,人生的愁緒是充滿各處的東西,人是無法脫離它的。過去種種美好的事,現在都只成了依稀的夢和淡澀的回憶。

  而且全詩充滿淒涼與熱情、美麗與暗淡(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希望與失望(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的矛盾,詩人心中追求與幻滅的想望與悲哀,這種相反而又相成的感情。而美麗的意象,本身亦反襯詩人悲哀的情緒,造成一種遠隔閉鎖的感受,紅樓是美麗熱鬧的,但郤不可接近,珠箔之明媚,映照的是人的孤獨淒涼。隱藏在美景背後的竟是悲哀、孤寂與淒冷。

  而最終,人都只是孤寂的生存著,獨自承受「意多違」的失落,而美好的夢總是「依稀」的人生命運。這些「悵」、「寥落」、「意多違」、「隔」、「獨」、「悲」、「夢依稀」等等,正是人生在世的必然感受。


參考資料:
1,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2,黃盛雄著:《李商隱詩選註》,臺北:裏仁書局,2006年。
3,劉學鍇,李翰著:《李商隱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009年7月20日

看不軌劇場--生活的真實


作者:楊學德
叢書名:土製漫畫系列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定價:港幣75.00(商務網上書店)


一直在追看報章上的四格連載,楊學德的風格是,他所繪的主角人物盡是”騎呢怪”。
於是漫畫看似嬉皮笑臉,沒有內容可言;但實際上它極度生活化,而且比真實更富生命力。

他筆下呈現的,都是生活的真實。

我們的都市,每個人都以”正常”面目示人,但我們內心,都存在著怪誕思想。
我們都是怪物。
因此在看此四格時,我們稱奇,實質都不再以之為奇。
所謂奇,不過是故事的載體 :一個個奇形怪狀的角色。
只是都市的實況--光怪陸離,已是不爭的事實了。

一切不足為奇。

而讓我真正感受那份”生命力”的,是這個漫畫--


在MJ大去後的一天,時光旅程中的”星球人”說出以下的話:
「我夠好想唔理o的守則啦,咁我就可以返去「咪啫」最紅o既八十年代中,話去佢聽o個陣o既佢係最o靚仔o架o勒……咁佢可能唔會有咁o既結局囉」

因為那是怪誕漫畫,情節最終是歸於”玩味”和”愚弄”,而沒有把”真實性”延續下去。
但這已經足夠動人了。”星球人”是另類的。另類的角色,在另類的場景,以另類的思想去看待,和思考現實。

”星球人”是不尋常的……
只是本質上,”星球人”的感情真摰,和我們一樣--只想為MJ獻上一束白色鮮花。

2009年7月17日

2009年7月16日

詩話:它輕輕的晃過去










《秋螢》復活第六十八期,第1-3頁,2009年2月15日

詩兩首:乍暖、日光



乍暖

花兒在開與不開之間
有點暖
有點涼
鳥兒停在枝頭
欲語還休

枝頭有點涼
太陽底下溫暖溫暖

陽光就在被窩之外
鳥兒在叫嚷
把花兒吵醒

花兒卻說
「風微涼」

2009年4月24日


日光

暖洋洋也懶洋洋的日光
貓兒的棕毛懸浮在粒子之間

老人徐徐落下百葉簾
日光平靜的切割貓兒

2009年2月22日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二期,第54頁,2009年6月15日

盡心上



盡心上

呼聲點染一場爭鬥
勝利取決於理想

這是理想不惜犧牲
這是使命要改造社會
這也許不是一個小小學生該作的事
這也許是

精神決定那爭鬥的勝利
不用懷疑
世人會記得那兩個數字
歷史會記得
在一個時空在場
在廣場上
一台大大的行走的機器
把「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
天下無道, 以身殉道」付印

2009年5月8日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二期,第10頁,2009年6月15日

中式與日式



中式與日式

自從壽司店開業起
這裡晚晚多了許多年輕人
大紅圓點形成一面變異的八卦
擋住一道無形的紅光
對面中式小炒的火很滾

外來語之中
可聽見的大概只有一句歡迎光臨
從什麼時候開始
佔據了大街微小的一角

我不為意小小的餐店
只為意小小的人頭
在包圍
小小的洞穴

小炒店單子依然亂飛
以鬧烘烘的策略對峙外來語

今天翻開雜誌一看
壽司店已經開業五年了

2009年4月19日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一期,第46頁,2009年5月15日

詩兩首:宇宙——紀念顧城、孩子的夢



宇宙
──紀念顧城

如果我十三歲就能寫詩
我沒有你的特殊的情感──詩有別情

你寫下星月和宇宙
那是生命的幻想
寫下小花
寫下你小小的宇宙
那是你的簡曆

你的宇宙經歷了重大的變異
我希望你永遠和平

預言說
那是成真的歷史
你的宇宙最終結束在大爆炸中

而其中的一片碎片
它落在我的泥土上
生出一朵無名的小花
在注視著一片古老的黃昏

十三歲的我還不會寫詩

2009年2月22日


孩子的夢

小孩子舉著手
歡呼自由萬歲

零時十分
母親把孩子伸出的雙手
收入被窩

2009年2月22日

《秋螢》復活號第七十期,第26頁,2009年4月15日

詩兩首:平靜、撒



平靜

聽音樂是一種平靜
心中卻顯得不平靜
隔窗看流動的人群是平靜的風景
距離為我們建立了另一種平靜
難怪
我的思念如此平靜
月兒又靜靜的收割晚燈

2009年2月17日




老頭子他七十歲
從那天起他決定把記憶撒下 那頭
最鮮的土壤上
從那天起老頭對土壤訴說他由出生至昨日的經歷
說他的童年、有陪伴他長大的老松樹和他奔跑過的後山
說他青梅竹馬的鄰家的小女兒、長大後成了他的好妻子
說了他行船十年的見聞、回家後妻子卻不能聞見了
說他當了二十多年搬運工人和買舊貨的小販
說某一天,他發現了第一根白髮

一個個舊記憶
都撒在土壤上

然後那片土地
不為意開了一株白色小花
藏著一顆白牙

2009年2月17日

《秋螢》復活號第六十九期,第32頁,2009年3月15日

相信不相信



相信不相信

世間沒有可信的
微笑的花兒長著毒刺
小女孩的眼淚在騙人
她的火柴是武器併發火藥

可笑可笑
騙人的技術
為什麼要相信
我不相信童話!

可惡可惡
原來騙人的技術只是陰謀論

為什麼不信
你說只要戴了有色眼鏡就看得見美麗童話

2009年2月1日

《秋螢》復活號第六十九期,第33頁,2009年3月15日

浮生



浮生

原來最大的創造力,畢竟是自己
一言不發
所有文字都從此落入記憶的潛意識中
沒有特殊的激發
那情感絕不輕易
輕輕的浮現

在心的大海洋中
曾經出現浮生圈
等待拯救
也等待被拯救

那遇溺的文字
那些雀躍的呼聲早已不再
浮生圈呼喚過不少文字
早已消聲匿跡

徙留它浮生
在心中的大海中
心中的文字已沉睡
浮生圈升起一陣沉重
輕輕混跡大海

2009年2月17日

《秋螢》復活號第六十九期,第34頁,2009年3月15日

它輕輕的晃過去



它輕輕的晃過去

頂上的鐵風扇
急速揮動年輪
轉上了十萬八千次的時候
便寄生了厚厚的塵

老父還不時把它卸下清洗
卸下厚厚的塵
說清洗過像新的一樣
它的風涼快涼快

之後年輪的中心好像鎸了
它轉緩了
發著單一的調子
帶著厚厚的塵土
又晃過去了

2008年12月16日

《秋螢》復活第六十八期,第6頁, 2009年2月15日

詩兩首:顫抖、鳥



顫抖

顫抖的手
人生的一陣起摶
那雙顫抖向我伸來
失落的失落了
只是

世上還有
靠一雙顫抖的手
來守護我的人

2008年12月15日




天空忘記地上
飛翔的身忘記一雙遺下的腿
一隻沉睡的鳥兒
漸漸在黑暗中停泊

2009年1月14日

《秋螢》復活第六十八期,第7頁,2009年2月15日





從小到大
父母沒有對他說過一句話
從此小孩失去了天賦
小孩從不曾說話

他學懂了語言
就在特殊學校中
他認識聽不到聲音的小女孩
他會跟小女孩寫紙仔
分享他的心情

他會經歷
就是不會說話
小女孩問過他好多遍了
為何你不說話

終於他笑了笑
把一張紙仔遞給小女孩
我的第一句話是要給我的父母
所以我今生再不說話

我再也沒有說話的能力

2009年1月13日

《秋螢》復活第六十八期,第8頁,2009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