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1日

李商隱〈春雨〉

〈春雨〉

悵臥新春白袷衣(1),白門寥落意多違(2)。
紅樓隔雨相望冷(3),珠箔飄燈獨自歸(4)。
遠路應悲春晼晚(5),殘宵猶得夢依稀(6)。
玉璫緘札何由達(7)?萬里雲羅一雁飛(8)。

註釋:
1, 白袷衣,即白夾衣,唐人未作官的著白衣,於此指閒居的衣服。
2, 白門,舊人歡樂之所,南朝民歌〈楊叛兒〉:「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寥落,寂寥冷落。
3, 紅樓,伊人的舊居。人去樓直,雨中相望,格外淒涼,因此說「冷」。
4, 句謂:獨自歸來,燈前細雨飄灑,有如紅樓的珠簾飄搖。義山詩中,常用簾喻細雨,如以「帷飄白玉堂」(〈細雨)〉寫細雨。
5, 遠路,遠處的伊人。春晼晚,指春天日暮時的情思。
6, 句謂:自己在破曉之時,才得彷彿夢見伊人。這是指新春帳臥難眠,破曉才得一夢,映照「帳臥」。
7, 玉璫緘札,以耳珠與信共寄。《風俗通》:「耳珠曰璫」,玉璫可做定情的飾物。
8, 句謂:相隔萬里,雲羅滿眼,一雁孤飛,信息難通。雲羅,雲如網羅。義山曾用雲羅比喻路途難行,如「雲羅滿眼淚潸然」(〈鴛鴦)〉

箋評:
何焯曰:腹連奧妙。(《李義山詩集輯評》)
陸崑曾曰:此懷人之作也。上半言帳臥新春,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況伊人既去,紅樓珠箔之間,闃其無人,不且倍增寥落邪?「遠路」句,言在途者之感別而傷春也。「殘宵」句,言獨居者之相思而託也。結言愛而不見,庶幾音問時通,乃一雁孤飛,雲羅萬里,雖有明璫之贈,尺素之投,又何由得達也哉?(《李義山詩解》)
紀昀曰:宛轉有味。平山箋以為此有寓意,亦屬有見,然如此詩,即無寓意,亦自佳。景州李露園曾曰:「詩令人解得寓意見其佳,即不解而寓意亦見其佳,乃為好詩。並必如是,乃蘊藉渾厚耳。」(《玉谿生詩說》)


  箋評家通指這首詩談不上有寓意,只是「懷人之作」,而風格腹連奧妙,宛轉有味。而懷人一類,實可當愛情詩看待。此為春雨中懷人的詩。首聯,寫重遊昔日歡樂之地,但事與願違因而遙思愁臥。三,四句,說明「意多違」的原因,昔日伊人住處,早已人去樓空,相望淒冷。自己獨自會來時,細雨飄蕩,帶起紅樓珠簾之思。五,六句,寫彼此殷切相思,自己惟有殘夢慰藉,呼應「悵臥」。尾聯,寫萬里路遙,信息難通,言下有不盡之悵惘。

  而本人對此詩的看法,則和箋評家有別。是詩表達的是人生的失落與愁苦。從表面看,這首詩可作顯淺的解讀,而當中正流露出如春雨般,淡淡而綿遠的傷感,一切思緒正如春雨,淡得不留痕跡,卻暗中形成淡澀的傷感。全詩特別表現淒冷的感傷。一方面是懷人,另一方面表現對過去的回憶,又是一種青春逝去的傷感,一切如夢迷離。因春雨迷濛,如此境況,自易生苦悶,更遣生愁思妄想。作者獨對春雨,燈前細雨飄灑,有如紅樓的珠簾飄搖,眼前一切顯得不實在,悵臥之際,引發愁思種種。全詩正埋藏在這個氛圍和情緒下,隨之而來的更是一種寂寥,悵惘,失落,淒迷之感。

  全詩以詩人行為,心理的微妙變化,構成一完整的脈絡。詩中出現的「白門」,可能是詩人曾經有過歡樂的地方,但至今,當日之境況卻不再,還顯得「寥落」,比什麼都不存在情境更慘淡。而詩人獨自重訪故地,卻無所得,於是便歸來,這裡詩人卻帶回了寂寥,悵惘,迷茫的情思,由於出訪了舊地,自然令詩人掀起昨日之日的思憶,所以詩人出訪後無所得,卻使他心中有著迷茫的思緒,但思亦無所得,令得詩人意緒蕭索。

  而詩人歸來則「悵臥」,回想重尋舊地的情境,隔著迷濛細雨,遙望對方住過的紅樓,但人去樓空,只留下一片淒冷的氣氛,而隔著細雨,事物看起來顯得迷離,不真實。尋訪過後,詩人獨自歸來,一路上細雨飄灑,有如紅樓的珠簾飄搖,細雨和紅樓的珠簾彷彿結合起來。

  腹聯寫在遠路的對方,在這春雨的晚上,應是同樣的想念自己。可見詩人的思緒,已走得很遠很遠,悵臥時想起往日,想到尋訪無所得,一直只有理不出條理的,迷茫的思緒伴隨。然後悵臥的詩人,昏昏迷迷的入睡了,作著殘宵的迷夢,在夢中依稀見得思念的人,這大概由於詩人入夢前想及對方之故。和對方相隔萬里,只有透過殘夢才可以和對方接近,即使欲寄玉璫緘札,一雁也難以飛渡萬里層雲。

  全詩彌漫著寂寥,悵惘,失落,淒迷之感,這些氛圍和情緒,整個感覺和春雨一樣迷濛,整首詩都籠罩著雨意。從不同的角度,映照人生的寂寥情緒,詩人曾回想過去,在淒冷寂寞中掀起一些溫馨的想念;而紅樓的溫暖,現今卻只有人去樓空的冷寂,種種情緒都在春雨下顯現。而這裡,色彩和感覺是十分反常,冷寂和溫馨,紅樓和冷雨,更顯詩人內心寂寞愁苦,他身處無可奈何的境況,一方面想回到從前,過昔日的生活,但卻是「意多違」,人生總充滿不如意的事,而人卻無力改變現狀。這樣,更令詩人感到歡樂並不能長久,人生的愁緒是充滿各處的東西,人是無法脫離它的。過去種種美好的事,現在都只成了依稀的夢和淡澀的回憶。

  而且全詩充滿淒涼與熱情、美麗與暗淡(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希望與失望(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的矛盾,詩人心中追求與幻滅的想望與悲哀,這種相反而又相成的感情。而美麗的意象,本身亦反襯詩人悲哀的情緒,造成一種遠隔閉鎖的感受,紅樓是美麗熱鬧的,但郤不可接近,珠箔之明媚,映照的是人的孤獨淒涼。隱藏在美景背後的竟是悲哀、孤寂與淒冷。

  而最終,人都只是孤寂的生存著,獨自承受「意多違」的失落,而美好的夢總是「依稀」的人生命運。這些「悵」、「寥落」、「意多違」、「隔」、「獨」、「悲」、「夢依稀」等等,正是人生在世的必然感受。


參考資料:
1,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2,黃盛雄著:《李商隱詩選註》,臺北:裏仁書局,2006年。
3,劉學鍇,李翰著:《李商隱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