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日

輕描淡寫:〈落花流水〉

落花流水

流水 像清得沒帶半顆沙
前身 被擱在上游風化
但那天經過那條堤壩
斜陽又返照閃一下 遇上一朵 落花

相遇 就此擁著最愛歸家
生活 別過份地童話化
故事 假使短過這 五月落霞
沒有需要 驚詫*

流水很清楚 惜花這個責任 
真的身份不過送運 
這趟旅行若算開心 
亦是無負這一生 
水點 蒸發變做白雲 
花瓣 飄落下游生根 
淡淡交會過 各不留下印 
(命運敲定了 要這麼發生)*

流水 在山谷下再次分岔
情感 漸化做淡然優雅
自覺心境已有如明鏡
為何為天降的稀客 泛過一點 浪花

天下 並非只是有這朵花
不用 為故事下文牽掛
要是 彼此都有些 既定路程
學會灑脫 好嗎

REPEAT*

講分開 可否不再 用憾事的口脗
習慣無常 才會慶幸
講真 天涯途上 誰是客
散席時 怎麼分

REPEAT*

但是經歷過 最溫柔共震


〈落花流水〉寫了兩個人的一段情感,故事真誠卻無奈,但卻教人一個道理:凡事只要盡力了,怎樣的結果都應該坦然去接受。

因緣

首先,在佛教的世界裡面,「因緣」是重要的一環,歌詞中流水和落花的相遇,其實只是一個偶然,正如歌詞中說:

  「流水 像清得沒帶半顆沙  
  前身 被擱在上游風化  
  但那天經過那條堤壩  
  斜陽又返照閃一下 遇上一朵 落花

「相遇 就此擁著最愛歸家」,他們坦然接受這種緣起,並投入於這個緣之中,共同走一個路程。

然而,有緣起,即意味著有緣滅,當愛情不如自己所想的美好的時候,就是愛情消逝的時刻。了解到緣起緣滅,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為此感到不安,驚訝:

  「故事 假使短過這 五月落霞  
  沒有需要 驚詫」

無執

另外,禪佛著世人「無執」,因為一切不會永恆,所以不必要有執著之心,憑持平常之心,看待不同的變幻。即是,在愛情之中,便要學習放下,不計較當中所得和所失,也不留下什麼遺憾:

  「這趟旅行若算開心   
  亦是無負這一生」

自己不過是對方生命中的過客,開心過後,便無遺憾了。他們都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路要走,大家都不過是擦身而過的路人,如果命運是注定要分手,也是無可避免。

無常

最後,我們從中發現: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沒有任何持久、穩定和本自具足的存在,這就是佛所說的「空」。當我們認真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時,就會發現,從前我們認為是如此堅固、穩定和持久的東西,只不過是夢幻泡影而已:

  「水點 蒸發變做白雲   
  花瓣 飄落下游生根   
  淡淡交會過 各不留下印」

一切皆無常,是因為萬事萬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外部條件(佛教所說的外因),緣聚而生,緣散而滅,一切都是因緣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賴,一切都在變遷,沒有常住的事物。所以,變易、無常是天地間永恆的真理。

當「自覺心境已有如明鏡」,了解無常和「空」,也許是一件痛苦的事。但在不斷的反省之後,我們的心就會逐漸改變,放下就會變得越來越自然,越來越容易,接著,我們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這就是佛說的「悟道」,當我們發現自己能夠放下過去時,我們的視野將越來越寬,喜悅將油然而生,因為我們有了新的力量和信心,再也不受習氣左右了,我們因能夠改變而越來越自在了。所以歌詞說:

  「習慣無常 才會慶幸
  講真 天崖途上 誰是客 
  散席時 怎麼分」

在愛情上,要明白分手其實是常事,天下無不散之宴席,誰都不會跟誰一生一世,只要留下曾共同扣動心弘的回憶便足夠。

活在當下

那就是我們人人天生具備的佛性。如我們所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第一句話就:一切眾生都具有佛的智慧和功德,但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無執」是成佛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佛性是每一個生命體與生俱來的權力,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但事實上,這也得靠我們的覺悟,所謂覺與迷,都在一念之間。對於愛情亦然,對於愛情,我們常起「妄想執著」的心,妄想從分別而生,而執著由貪愛而起。

事實上,在愛情上,誰是誰的過客,根本不可以說清,不可以分別。在禪佛的角度,一切也有因果的關係,有前世因,所以有今生緣,或好或壞,因此:「命運敲定了 要這麼發生」。各有前因,因此不用對愛情有執著,只要活好當下就可以,「但是經歷過 最溫柔共震」正是一種當下的感覺。

2 則留言:

  1. 歌詞的分析是你寫的嗎?很好啊!
                   齊琬

    回覆刪除
  2. 係呀,不過只係以禪佛的角度去分析。係舊時功課既一小部份黎~~

    回覆刪除